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66章 戊戌政变囚光绪(第3页)
政变虽以慈禧的胜利告终,但变法的影响并未被全部消除。在天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仍在私下流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警句被青年学子抄在扇面上;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偷偷重印《孔子改制考》,只是将作者名字改成了"匿名";在湖南,谭嗣同的家乡浏阳,百姓们为他立了"义士祠",每逢忌日便有人前去焚香。
守旧派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荣禄虽镇压维新派有功,却对慈禧废除全部新政的做法颇有微词,他在给张之洞的密信中说:"变法固不可急,然一概复旧,恐蹈宋明积弊。"(《荣禄存札》)而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地方督抚,则阳奉阴违地保留了部分实业新政,如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仍在扩建,只是对外宣称"系光绪初年旧案"。
国际舆论更是对政变口诛笔伐。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慈禧太后的政变使中国错失了最后一次和平改革的机会,这个古老的帝国或将在革命的烈火中重生。"日本《朝日新闻》则详细报道了六君子就义的经过,称谭嗣同为"东方的布鲁诺"。这些报道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让更多人看清了清廷的腐朽。
光绪二十五年正月(1899年2月),瀛台的冰面开始融化。光绪帝在涵元殿的墙壁上刻下许多"杀"字,笔画深可见骨。而在颐和园,慈禧正与荣禄商议立储之事,她指着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说:"这孩子聪明伶俐,不如过继给光绪,做个大阿哥。"荣禄低头应诺,眼角的余光却瞥见窗外新发的柳条,在寒风中微微颤动。
这场以政变告终的改革,终究没能挽救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光绪帝的囚居生涯还要持续十年,而六君子的鲜血,正悄然浇灌着革命的种子。正如谭嗣同临刑前预言的那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中国的新生,注定要在剧烈的阵痛中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