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义和团扶清灭洋
光绪二十五年冬(1899年),山东冠县梨园屯的场院里,三十多个精壮汉子正围着一尊泥塑的玉皇像磕头。领头的赵三多扯开粗布棉袄,露出胸口刺着的"扶清灭洋"四个字,铜烟杆在冻硬的地上顿出闷响:"洋教士占了咱的庙,官府不管,咱就自己管!"他身后的汉子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大刀长矛,刀锋在残阳下闪着凛凛寒光——这伙以"义和拳"为名的乡民点燃的这把火,将烧遍大半个中国。
义和团运动的起点,是一座破败的玉皇庙。光绪十三年(1887年),梨园屯的教民在法国神父的支持下,强行将庙产改为教堂,村民们多次告官无果,领头的十八位乡绅被斥为"寻衅滋事"。赵三多原是梅花拳师傅,见乡亲们被洋教欺压,便带着徒弟们来"护庙",他在庙墙上贴出的揭帖写道:"兹因天主耶稣欺神灭圣,败坏风俗,当合诸村齐心,约集义民,焚灭教堂,驱逐洋夷。"(《山东义和团案卷》)用白话说就是:因为天主教耶稣会欺辱神明、败坏风俗,各村应当齐心合力,召集义民,烧毁教堂,赶走洋人。
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冲突终于爆发。法国神父指使教民拆毁庙墙,赵三多率拳民手持"义和拳兴,扫清灭洋"的旗帜,在梨园屯外摆开阵势。东昌府知府洪用舟带兵赶来,却只敢远远喊话:"尔等各安本业,勿再滋扰。"(《冠县县志》)这种敷衍态度让拳民们胆气更壮,赵三多当场宣布将"义和拳"改为"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山东巡抚毓贤,处在两难境地。这位出身旗人的官员素来看不惯洋教跋扈,曾私下对幕僚说:"教民欺压百姓,官府袒护教民,如此下去,民无生路,不反何待?"(《庚子西狩丛谈》)他对义和团采取"抚而用之"的策略,默许他们设坛练拳,甚至给拳民发放"毓"字旗,试图将其纳入官府控制。这种纵容让义和团在山东迅速蔓延,茌平、平原等地的拳民纷纷响应,他们用朱砂在黄纸上画符,声称"饮符水可避刀枪",更有甚者宣称"拆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拳匪纪事》),将所有西洋事物都视为仇敌。
在山东曹州,另一位首领刘士端领导的"大刀会",以更激烈的方式对抗洋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巨野县教民仗着德国神父的势力,强占民田,大刀会众夜袭教堂,杀死两名德国神父。这起"巨野教案"直接导致德国强占胶州湾,刘士端却被清廷斩首示众,临刑前他对着围观的百姓喊道:"俺死了,还有千万个俺!"(《曹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