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义和团扶清灭洋(第2页)
他的话果然应验。两年后,曹州的大刀会与义和团合流,他们专杀教民、焚烧教堂,甚至将铁路枕木当柴烧,把电报线剪成铁圈当手镯。在单县,拳民们将一个教民绑在树上,问他"是信洋教还是信神拳",教民刚说"信天主",便被乱刀砍死(《庚子记事》)。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让原本同情他们的乡绅开始恐惧,翰林院编修王懿荣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拳民初起时,尚为护民,今则滥杀无辜,恐成流寇矣。"(《王懿荣文集》)
光绪二十六年正月(1900年2月),袁世凯接替毓贤任山东巡抚,这位靠新军发家的官员深知洋人的厉害,一到任便发布《查禁义和拳告示》:"倘敢仍前聚集,借端煽惑,持械格斗,定即严拿,就地正法。"(《袁世凯奏议》)他派新军围剿拳民,在平原县一仗打死三百多人,赵三多率残部逃往直隶。山东的义和团虽遭重创,却如燎原之火般烧向了京畿腹地。
直隶总督裕禄是个典型的昏官,他见慈禧对义和团态度暧昧,便对辖区内的拳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光绪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义和团已蔓延至保定,他们在总督衙门前表演"刀枪不入",裕禄竟亲自观看,还赏了白银二百两。这种官方默许让拳民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烧毁保定火车站,将法国神父樊国梁的教堂付之一炬,甚至闯入藩库抢走库银,声称"此乃洋银,当充军饷"(《保定府志》)。
北京城里很快也出现了义和团的身影。他们头裹红巾,腰系红带,手持大刀长矛,在街上游行示威,高喊"杀洋鬼子"的口号。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拳民们多次试图冲闯,都被使馆卫队用洋枪逼退。英国公使窦纳乐在给伦敦的报告中写道:"北京的局势已失控,拳民在街上随意杀人,只要被指为教民,便难逃一死。"(《英国蓝皮书》)
此时的清廷内部,围绕如何处置义和团爆发了激烈争论。吏部尚书刚毅力主"招抚",他在慈禧面前吹嘘:"拳民忠勇可嘉,其术能避枪炮,若用之抗洋,必能成功。"(《清史稿·刚毅传》)而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则忧心忡忡:"拳民法术不足恃,无故开衅列强,恐致亡国。"两派争执不下,慈禧一时难以决断,这种犹豫让义和团的势力愈发壮大。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义和团涌入北京的人数已达十万之众。他们在庄亲王府设立总坛,每天焚香念咒,宣称"天兵天将即将下凡"。拳民们将所有与"洋"字沾边的东西都视为仇敌:洋布被撕碎,洋油被倒掉,甚至有人因为戴了西洋眼镜,就被指为"二毛子"(教民的别称)而惨遭杀害。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乡村生活》中记载:"北京街头尸横遍野,其中不乏无辜平民,拳民的刀斧比洋人的枪炮更令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