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预备立宪终成空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清庭颁布\"仿行立宪\"的上谕,这道谕旨称\"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清德宗实录》卷562),意思就是:国家大权由朝廷掌握,各种政务向民众公开讨论,以此建立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看似打开了宪政之门,单在\"大权统于朝廷\"的前提下,注定了这只是统治者的权宜之计。
上谕颁布的消息传到上海,张謇正在大生纱厂的车间里查看棉纱质量。这位光绪二十年的状元,此刻已是实业巨擘,听闻消息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棉纱,对身边的郑孝胥说:\"二十年经营实业,终见曙光!\"(《张謇日记》)他连夜联络汤寿潜、汤化龙等士绅,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入会者达数千人,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暗中资助白银两千两。
而在日本东京,梁启超读到上谕时却冷笑一声。他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清廷所谓立宪,不过是'假立宪以饰其假专制'。\"(《饮冰室合集》)但他仍抱着一丝希望,派弟子汤觉顿回国,联络国内立宪派,期待能推动真正的宪政改革。革命派的章太炎则更为激进,在《民报》上直指:\"立宪者,清廷之诡计也,恐民革命,乃以是饵之。\"(《章太炎全集》)
清廷的\"预备\"动作看似有条不紊。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立\"宪政编查馆\",由庆亲王奕匡主持,负责起草宪法;又令各省设立\"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的雏形。张之洞在湖北积极响应,他选拔士绅组成咨议局筹备处,还亲自讲授\"宪政要义\",却在私下对心腹说:\"民智未开,骤行宪政,恐生大乱,不如缓步图之。\"(《张文襄公年谱》)
这种\"缓步\"正中慈禧下怀。她对奕匡说:\"立宪可以,但不能急,总要等我百年之后,再让皇帝亲政推行。\"(《慈禧外纪》)于是,宪政编查馆抛出\"预备立宪九年为期\"的方案,意味着要到1916年才实行宪政。消息传出,上海街头的报童叫卖着《申报》号外,市民们看着\"九年预备\"的字样,有人骂道:\"这是哄小孩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各省咨议局陆续成立。江苏咨议局的第一次会议上,张謇提出\"速开国会\"的议案,遭到巡抚瑞澂的反对。\"朝廷已有九年之期,诸君何必操之过急?\"瑞澂拍着桌子呵斥。张謇却据理力争:\"外有列强环伺,内有民生凋敝,九年之期,国将不国!\"(《江苏咨议局档案》)最终议案虽获通过,却被清廷束之高阁。
在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与巡抚岑春煊的冲突更为激烈。岑春煊要挪用盐税填补军饷,谭延闿率议员们以\"停会\"抗议,声称\"咨议局有监督财政之权\"。岑春煊恼羞成怒,竟调兵包围咨议局,指着谭延闿骂道:\"汝等不过朝廷恩赐的说话地方,还敢与官府抗衡?\"(《湘报》)这场风波最终以清廷\"各打五十大板\"收场,却让士绅们看清了咨议局的实质——不过是没有实权的\"清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