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预备立宪终成空(第3页)
张謇正在汉口考察实业,看到内阁名单后,当场呕血。他连夜给载沣发电报:\"今设内阁,仍蹈专制覆辙,人心离散,恐兆土崩。\"(《张謇全集》)白话文的意思是:如今设立内阁,仍然重蹈专制的覆辙,人心离散,恐怕会出现国家崩溃的征兆。但载沣回电只有四个字:\"毋庸置喙\"(不必多嘴)。这位摄政王还在做着\"皇族集权\"的美梦,却不知自己已亲手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皇族内阁\"的成立,彻底暴露了清廷假立宪、真专制的面目。梁启超在《国风报》上发表《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痛斥:\"清廷之所谓立宪,不过是'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吾辈已无可再忍!\"(《饮冰室合集》)连一直支持立宪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已去世)的门生们,都纷纷加入革命党。
更致命的是,\"皇族内阁\"推出的\"铁路国有\"政策,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宣布将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却把路权抵押给列强,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率数万民众请愿,被总督赵尔丰开枪镇压,造成\"成都血案\"。这场风波迅速蔓延,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夜空。消息传到北京,\"皇族内阁\"惊慌失措,总理大臣奕匡竟在会议上哭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辛亥殉难记》)载沣试图调兵镇压,却发现袁世凯已被他罢黜,北洋军不听指挥。此时他才想起张謇等人的劝告,急令\"解散皇族内阁,另组责任内阁\",但为时已晚。
宣统三年十月(1911年11月),张謇在南京接到清廷的\"罪己诏\",其中承认\"预备立宪未能实行,致失民心\",并承诺\"速开国会,公举内阁\"。但这位立宪派领袖只是淡淡一笑,将诏书扔进废纸篓——此时,全国已有14省宣布独立,孙中山即将从海外归来。他在给袁世凯的信中写道:\"大局已定,君主立宪已无可能,唯有共和可以救中国。\"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清王朝灭亡。那些曾为预备立宪奔走呼号的人们,命运各异:张謇成了民国的实业总长,梁启超回国参与政党政治,而蒲殿俊则在四川宣布独立,担任军政府都督。只有\"皇族内阁\"的成员们,或流亡海外,或隐居天津,成了历史的笑柄。
预备立宪这场持续五年的骗局,终究没能挽救清廷的命运。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短视,也让国人看清了\"君主立宪\"在中国行不通的现实。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时,人们才明白:真正的宪政,不可能从腐朽的专制政权中生长出来,唯有彻底推翻旧秩序,才能为新制度的建立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