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72章 光绪慈禧相继崩(第2页)

得知光绪驾崩,慈禧精神反而一振。她在十月二十二日清晨召见载沣、张之洞等大臣,强撑着坐起,声音微弱却威严:\"溥仪年幼,载沣当以摄政王身份,辅佐朝政。但有大事,须请隆裕太后懿旨。\"(《宣统政纪》)这看似平衡的安排,实则暗藏深意——让侄女隆裕太后牵制载沣,确保皇权不落入旁支。

张之洞忧心忡忡地奏道:\"国遭大故,宜速定大局,示中外以安定。\"他建议立即颁布溥仪继位的诏书,以安人心。慈禧点头同意,却又特别叮嘱:\"摄政王遇事当与诸大臣商议,不可专断。\"(《张文襄公年谱》)她深知载沣年轻气盛,又痛恨袁世凯,担心他贸然行事引发动荡。

就在诏书拟好之际,慈禧的病情突然恶化。她指着案上的玉玺,对李莲英说:\"盖上印...发出去...\"话音未落便昏迷过去。午时三刻,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在仪鸾殿咽下最后一口气,终年七十四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诏:\"此后军国政事,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清实录》)白话的意思是:今后的军国大事,由摄政王决定,遇到重大事件,必须请示皇太后的旨意,由摄政王随时当面请示后施行。这份遗诏,为日后隆裕与载沣的权力之争埋下伏笔。

两宫在二十四小时内相继离世,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北京城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白幡,却难掩人心惶惶。内阁学士文海在日记中写道:\"国无长君,主少国疑,外有列强环伺,内有革命党蠢动,恐祸不远矣。\"(《文海日记》)

袁世凯的心腹们纷纷打探消息,这位被载沣痛恨的军机大臣,此刻如坐针毡。他托张之洞向载沣求情,希望能保全职位,却被载沣厉声回绝:\"袁世凯戊戌年间背叛皇上,罪该万死!\"(《载沣日记》)张之洞劝道:\"此时诛杀大臣,恐动摇军心,不如暂贬斥之。\"最终,载沣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罢黜回河南彰德。

在上海,《申报》刊登了光绪与慈禧的遗像,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说\"皇上是被太后害死的\",有人叹\"这下朝廷要变天了\"。革命党人黄兴在香港读到消息,对胡汉民说:\"清廷失其主,正是举事的好时机!\"(《黄兴年谱》)而立宪派张謇则忧心忡忡,他致电载沣:\"请速开国会,行宪政,以安民心。\"

英国公使朱尔典向伦敦报告:\"中国权力真空,可能引发内乱,建议增兵保护侨民。\"(《英国蓝皮书》)日本驻华武官青木宣纯则密切关注北洋军的动向,他在给军部的信中写道:\"袁世凯虽去,但其势力仍在,载沣难以完全掌控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