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1章 辛亥枪声摧旧制(第2页)
起义军攻打湖广总督署时,用的是楚望台军械库的大炮。炮兵阵地就设在蛇山顶上,瞄准署内的钟楼轰了三炮。第一炮打偏了,炸塌了旁边的马厩,受惊的战马冲破栅栏,在街面上狂奔;第二炮正中钟楼,铜钟坠下来砸在石阶上,声音震得人耳朵发麻;第三炮落在大堂前的旗杆上,黄龙旗应声而倒。有个叫陈孝芬的学生,躲在茶馆的柜台后看得清楚,他在日记里写:"旗落之时,街巷鼎沸,有人痛哭,有人欢呼,不知是悲是喜。"
武昌起义后的第三天,黄兴从上海赶到武汉。他穿一件灰色棉袍,头戴毡帽,看上去像个寻常商人,只有腰间那把日本式短刀透着几分锐气。在汉阳门码头登岸时,迎接他的士兵举着"黄兴到"的木牌,沿街百姓夹道欢呼,有人把家里仅有的鸡蛋往他怀里塞。他后来在给孙中山的电报里说:"武汉民气甚旺,虽饷械不足,然众志可恃。"(《黄兴集·致孙中山电》)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锤。汉阳失守那天,黄兴站在归元寺的藏经阁上,望着江对岸火光冲天的汉阳城,身边的参谋递来一份战报:"湘军协统王隆中所部,昨夜已退至长沙。"他没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块怀表,表盖内侧贴着妻子徐宗汉的照片,照片边角已被磨得发白。这一仗,起义军伤亡三千余人,《湖北军政府公报》记载:"汉阳城外,尸积如山,江水为之赤。"
与黄兴的焦灼相比,袁世凯的算盘打得正精。他在彰德洹上村的养寿园里,一边钓鱼一边看来自武昌的电报。清廷的任命状送到时,他正给鱼缸里的金鱼喂食,接过圣旨扫了一眼就扔在桌上:"摄政王倒是急了。"(《袁世凯年谱长编》)他给北洋军将领冯国璋发密电:"慢慢打,看清楚了再动。"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冯国璋就"攻克"了汉口刘家庙,却按兵不动,只向朝廷报捷请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