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2章 民国南京建共和(第2页)

 总统府的厨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厨师是前总督府留下来的,正对着孙中山的食谱犯愁——广东来的副官交代要做广东家常菜,可他只会做淮扬菜。当一盘清蒸鲥鱼端上桌时,孙中山正和外交总长王宠惠讨论列强承认问题,他夹起一筷子鱼,忽然笑了:"当年在伦敦蒙难,能有半条鱼就知足了。"王宠惠放下刀叉:"列强说要等南北统一才承认民国,这是逼我们和谈啊。"(《王宠惠回忆录》)

 临时政府的职员也有了新的变化,文书科的小吏赵德发,前几天还是"两江总督署"的幕僚,如今胸前别着"临时政府"的铜徽章,见人就拱手:"以后请叫我科员。"他奉命抄写《临时约法》,写到"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时,特意把"国民"二字写得格外大。

 南京的街面也一派新的气象。贡院街的绸缎庄挂出五色旗,老板用竹竿挑着,旗子边角扫过隔壁当铺的"当"字幡;剃头铺的伙计喊得更起劲了:"剪辫子,送民国徽章!"有个留着花白辫子的老头,在铺子前徘徊了半天,最终还是捂着脑袋跑了,嘴里念叨着"身体发肤,不敢毁伤"。

 秦淮河畔的画舫上,歌女们改唱了新词。有位叫玉芬的姑娘,把《茉莉花》的调子填了新词:"你看那五色旗儿飘,共和的日子要来到。"听客里有穿军装的军官,也有戴瓜皮帽的商人,有人扔银元,有人摇头:"还是《玉堂春》听着顺耳。"画舫老板却笑得合不拢嘴,他刚给船身刷了新漆,船头插着的十八星旗在风里招展。

 外国传教士约翰·司徒在日记里写:"南京的变化令人惊讶。昨天还见着穿长袍的官员坐轿子,今天就有穿西装的议员骑自行车。"他在鼓楼附近看见,新军士兵正教孩子们唱《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里"东亚开化中华早"的调子,混着街头小贩"卖蒸儿糕"的吆喝,成了独特的晨曲。有个小孩举着纸做的五色旗,追着骑兵的马尾巴跑,笑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但满清的遗老遗少并没有死心。夫子庙的墙根下,聚集着不少前清的旗人,他们把旗袍改短,藏起旗头,低声打听"铁杆庄稼(指旗人俸禄)还发不发"。有个叫金桂的旗人妇女,把祖传的玉镯当了,换了三斗米,她对邻居说:"不管谁坐天下,能让娃吃上饭就行。"街对面的布告栏上,贴着临时政府"剪辫令"的告示,有人用石头砸了个洞,洞里露出后面没撕干净的"宣统三年"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