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民国南京建共和
1912年1月1日的南京,两江总督署的门楣上那块"两江总督部院"的匾额已被卸下,换成了临时赶制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木牌。门前的石阶上,持枪的卫兵跺着脚取暖,军帽上的红缨在风雪里颤动——他们是从浙江赶来的新军,手中的枪杆握得笔直。
清晨六点,孙中山的马车抵达总统府。车帘掀开时,他下意识地拢了拢身上的藏青色西装——这是他在上海定制的,袖口绣着细小的青天白日图案。
就职仪式设在总督署的大堂。原本供总督升堂理事的公案被撤了,换成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桌,桌上摆着台老式留声机,铜喇叭擦得锃亮。各省代表挤在堂内,有穿长袍马褂的旧官僚,有披军大衣的将领,还有戴圆框眼镜的留学生,彼此间用南腔北调的方言打着招呼。
九点整,黄兴走到长桌前,敲了敲铜铃。他穿一身笔挺的将军服,"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开始!"他的湖南口音洪亮,震得房梁上的积雪簌簌往下掉。孙中山走到台前,从秘书手里接过就职宣言,宣纸的边角被风吹得卷起。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留声机的喇叭传出:"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宣誓时,孙中山的右手按在临时拟定的《约法》草案上。礼毕后,黄兴提议合影,众人簇拥着孙中山走到阶前,风雪突然大了起来,有人的帽子被吹掉,引得一阵哄笑,唯有孙中山的目光望向远方,落在长江的方向。
总统府的厢房里,临时政府的各部总长正围着炭盆议事。陆军总长黄兴把军靴往炭盆边凑了凑,靴底的冰碴化成水,在青砖上洇出深色的痕迹。"眼下最急的是军饷,"他用手指敲着账本,"江浙联军欠饷已达二十万,再不发,弟兄们要哗变了。"财政总长陈锦涛叹着气,从怀里掏出几张银票:"这是上海商会凑的五万,杯水车薪啊。"(《南京临时政府档案》)
隔壁的法制局里,宋教仁正和几位议员争论《临时约法》的条文。他穿一件灰色棉袍,袖口沾着墨渍,把"主权在民"四个字用红笔圈出来:"这一条绝不能改!民国与清廷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有位前清翰林出身的议员皱着眉:"百姓识字者不足十之一,谈何主权?"宋教仁猛地拍了桌子,大声说道:"正因如此,才要立此法,教民以权!"(《宋教仁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