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7章 二次革命讨袁失败

1913年7月12日凌晨,江西湖口的炮声划破了长江的晨雾。李烈钧站在炮台之上,望着对岸北洋军的营地,手中的令旗一挥:“开炮!” 轰鸣的炮声中,他身后的士兵举起“讨袁军”的白旗呐喊,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

 宋教仁的灵柩停在上海静安寺时,孙中山就从日本赶回了国内。4月27日,他在黄兴的寓所召开紧急会议,桌上摊着宋案的密电证据。“袁世凯暗杀元勋,破坏约法,已暴露反革命真面目!”孙中山一掌拍在桌上,茶碗震得叮当响,“我辈唯有起兵讨袁,否则共和亡无日矣!”

 可座下的响应者寥寥。黄兴皱着眉翻看各地兵力报表:“先生,北洋军有十万之众,且装备精良,我军散在南方各省,合计不足五万,饷械两缺,仓促起兵必败。” 陈其美叼着烟枪敲桌面:“沪军新编不久,士兵多是街头流民,怕是顶不住冯国璋的攻势。” 更有人顾虑:“一旦开战,百姓又要遭兵燹之苦,不如先通过法律弹劾袁世凯。”

 两派争执不下,孙中山气得发抖:“钝初(宋教仁)用生命证明,法律解决之路已死!你们不敢打,我独自去广东!” 据《孙中山全集》记载,他甚至写下血书:“袁贼不倒,民国不立,誓死讨贼,舍我其谁!” 可现实的困境摆在眼前:广东都督胡汉民被袁世凯免职,湖南都督谭延闿态度暧昧,江西的李烈钧虽愿举兵,却也坦言“赣军仅能自保”。

 袁世凯也加快了动作,他利用“善后大借款”从五国银行团搞到2500万英镑军费,一边扩充北洋军,一边下令罢免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三位革命党都督,釜底抽薪。6月18日,李烈钧接到免职令时,正在湖口的水师营视察,他把公文撕成碎片扔进长江:“袁贼想削我兵权?除非江水倒流!” 这句怒言,成了二次革命的先声。

 7月8日,李烈钧潜回江西,在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他在誓师大会上举着宋教仁的遗像:“钝初未竟之业,我辈当以血继之!” 士兵们举枪响应,声震山谷,可他们手中的步枪,半数是清末的老毛瑟,子弹每人只发五发。李烈钧的参谋长在日记里写:“将士有必死之心,奈何器械窳劣,粮饷不济,恐难持久。”(《湖口起义史料》)

 湖口的炮声点燃了南方的烽火。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迫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自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他站在都督府的地图前,手指划过安徽、上海、福建:“只要我们守住南京,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福建许崇智必能响应,形成掎角之势。” 可话音刚落,安徽传来急报:柏文蔚刚宣布独立,部下胡万泰就被袁世凯策反,连夜包围了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