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9章 帽业祖师爷·皇甫谧:制帽遮风兼礼敬,一顶圆冠显仪规
提到帽子,大家可能会想:这不就是脑袋上的物件儿吗?御寒、遮阳、好看,还能有什么说道?可您别忘了,在老祖宗那儿,帽子可不是随便戴的。往小了说,是体面;往大了说,那是规矩、是礼仪、是身份的象征。而把这顶“规矩”定下来,让帽子从一块破布变成“礼之始”的,就得提皇甫谧这位老先生。
先说说皇甫谧是何许人也。这人生活在魏晋年间,按现在的话说,是个典型的“斜杠青年”——既是医学家,又是文学家,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礼仪研究专家”。大家可能听过他的《针灸甲乙经》,那可是中医针灸的奠基之作,至今学医的还得翻他的书。可谁能想到,这位拿银针的大夫,怎么就跟针线活儿搭上边,成了帽业祖师爷呢?
这里头有段传说,得从他年轻时候说起。皇甫谧早年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晋书》里说他“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说白了就是个不爱读书、整天瞎晃悠的主儿。他叔伯看他这样,急得直跳脚,可他该玩玩、该闹闹,一点儿不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种的瓜果拿给后妈,本想讨个好,结果后妈一把给他摔了,哭着说:“你都二十了,还不务正业,拿这些破烂儿糊弄我,我要这有什么用?”
就这一骂,把皇甫谧骂醒了。他从此发愤读书,简直是“书痴”附体,据说“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干着农活都得把书带在身上。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朝廷几次三番请他去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一门心思搞学问、研究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