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9章 帽业祖师爷·皇甫谧:制帽遮风兼礼敬,一顶圆冠显仪规(第2页)
那他怎么就跟帽子扯上关系了呢?这就得说他研究礼仪的事儿了。皇甫谧晚年写了不少关于礼仪制度的文章,其中就详细考证了古人戴帽的规矩。您知道吗?在古代,“冠”和“帽”可不是一回事。“冠”是有身份的人戴的,比如士大夫、读书人,得用簪子固定在头发上,象征着成人、有教养;而“帽”呢,一开始是老百姓戴的,比较随意,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不分贵贱的头饰。
皇甫谧觉得,这帽子虽小,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他在文章里说,戴帽子不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重要的是“正仪容”——一个人戴什么样的帽子,怎么戴,都能看出他的品行和教养。他还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琢磨出了不同的帽子样式:祭祀有祭祀的帽,上朝有上朝的帽,干活有干活的帽,就连小孩子戴的帽,他都研究出了讲究。
比如他说,冬天戴的“暖帽”得用厚布,要能护住耳朵,这叫“体天之道,顺时之宜”;夏天戴的“凉帽”得用透气的材料,帽檐要宽,能挡住太阳,这叫“敬天爱人,不失其度”。他甚至还研究了帽子的颜色——什么场合戴什么颜色,什么身份适合什么颜色,都写得明明白白。
在那个年代,礼仪就是规矩,规矩就是天下。皇甫谧把帽子的学问搞清楚了,就等于给天下人定了个“头上的规矩”。后来的工匠们照着他的说法做帽子,一来二去,就把他当成了这行的祖师爷。
要说帽业传承,那可离不开皇甫谧的“三讲究”。
第一讲究“形”。做帽子得方正、周正,不能歪歪扭扭。老匠人常说:“帽不正,则心不正。”这就是从皇甫谧那儿传下来的,说的是做帽如做人,得端端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