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14章 造纸祖师爷·蔡伦:破布捣浆成素纸,笔墨有处写春秋(第3页)
晚年的蔡伦,虽遭宫廷变故,却始终牵挂造纸之术。他被贬到封地后,仍派人到各地巡查,看工匠是否遵循古法,原料是否按需取用。传说他临终前,还在纸上写下“纸存文存,文存国存”八字,嘱咐弟子将此语传于后世。
造纸行业从此有了传承的印记。学徒拜师,需先学辨料——能准确说出树皮、麻头的优劣,方可入门;工匠腰间常系一小纸卷,上面拓着蔡伦的画像,取“祖师随身,技艺不失”之意;开工前必在纸浆缸前焚香,祷曰:“蔡侯赐技,浆匀纸韧,笔墨有凭,文脉永续。”
相传蔡伦诞辰为三月十七,每逢此日,各地纸坊皆停工一日,在作坊门口设案,供奉抄纸帘、石碓、晾晒架三样工具,案前摆上最新造的白纸、一砚浓墨。工匠们依次上香,执笔在纸上写下“敬祖师,传古艺”六字,再将纸焚化,谓“送文于天”。若灰烬飘向东南(蔡伦故乡方向),则兆当年纸质上佳。
到了魏晋时期,造纸术已传遍南北。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蚕茧纸”,便是在蔡伦技法基础上改良而成;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造纸工序,仍遵循“煮料、捣浆、抄纸、晾晒”四步,只是工具更精巧了。唐代的宣纸、宋代的竹纸,虽原料有别,却如西安碑林里一块唐代石碑所刻:“无蔡侯之法,文何以传?无纸之载,史何以续?”
江南纸坊有副对联,道尽蔡伦之功:“破布化素笺,承千年笔墨;残麻成玉纸,载万世文章。”这纸,轻如鸿毛,却能托起文明的重量;薄如蝉翼,却能留住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