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造纸祖师爷·蔡伦:破布捣浆成素纸,笔墨有处写春秋(第2页)
“煮是为了去杂,捣是为了匀质。”蔡伦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他让工匠用石臼将煮好的原料捣成浆,又发明了“抄纸帘”——用细竹篾编成浅框,边缘包上铜条,这样舀起纸浆时,既能留住纤维,又能让水分快速漏下。浆要匀,帘要平,晾晒时要避开烈日直晒,以防起皱……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调试,光是抄纸帘的竹篾密度,就试过二十多种。
三个月后,第一张像样的纸诞生了。蔡伦用毛笔蘸墨写下“永元十四年秋”,只见墨迹流畅,不晕不渗,纸张轻薄如帛,托在手中竟能透光。他让小吏试着折叠,反复十次也未断裂,不由得抚掌道:“成了!”
消息传到汉和帝耳中,和帝召蔡伦入宫献纸。当蔡伦将一卷尺许宽的白纸铺开在御案上,帝后及群臣皆惊——那纸比帛洁白,比竹简轻便,提笔书写时,笔尖顺滑不滞,竟比帛书更易控制。和帝挥笔写下“嘉惠万民”四字,墨干后,他卷起纸卷,对蔡伦说:“此等好物,当颁行天下。”因蔡伦后封龙亭侯,这纸便被称作“蔡侯纸”。
蔡伦并未停止实验。他发现不同原料造的纸各有妙用:树皮纸厚实,适合书写经文;麻纸细腻,宜作信笺;渔网纸坚韧,可用来包裹物品。他将这些心得编成《造纸法》,刻在尚方监的石碑上,让各地工匠抄录学习。又定下“选材三原则”:取之不尽(如树皮、破布),制之不难(避免复杂工序),用之不费(成本低廉),为后世造纸立了规矩。
纸的普及,悄然改变着天下。往日只有世家大族能藏书,如今寻常书生也能买纸抄书;边陲驿馆传递军情,不再用沉重的简牍,一卷纸便可写尽千言;甚至民间小儿学字,也能用废纸练习,不必再在沙盘上反复涂抹。有老史官摸着纸卷感叹:“昔年抄一部《论语》,需车载简牍;如今一卷纸足矣,蔡公此举,胜过筑十座藏书楼!”
蔡伦深知造纸工匠的辛劳。舂浆需用蛮力,抄纸要凭巧劲,晾晒更要看天吃饭。他特意改良工具:将石臼改为脚踏碓,省却一半力气;在抄纸帘上加木柄,方便工匠持握;又设计了可调节角度的晾晒架,能随日照转动。他还告诫工匠:“纸为文之载体,造时需心净手洁,不可混入沙砾,以免污损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