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15章 酿酒祖师爷·杜康:秫酒初成醉日月,糟醅酿出万家欢(第2页)

 这一次,他每天都去查看。埋到第二十一天,他听见罐里有“滋滋”的声响,挖出来一开盖,浓郁的香气瞬间漫了满院。液体呈琥珀色,比上次醇厚得多,尝一口,辛辣中带着甘甜,后劲十足,喝得他脸颊发烫,却浑身舒坦。杜康大笑:“成了!这东西能解乏,能提神,该叫什么好?”他望着洛水,想起那液体是“水”中精华,便取“水”旁加“酉”(地支中代表傍晚,正是饮酒之时),定名“酒”。

 消息传到夏王禹那里,禹召杜康献酒。宴席上,百官尝过酒后,无不拍案称奇——往日聚餐只有清水、果浆,哪有这等能让人眉开眼笑、话多起来的佳酿?禹虽赞其美味,却也告诫:“此物虽好,多饮则乱性,不可贪杯。”但他仍命杜康在全国推广酿酒之法,让百姓共享其利。

 杜康酿酒,最讲究“三选”:选料必用饱满的秫米、稻谷,说“瘪粒出淡酒”;选水要取山涧活水,说“泉清酒才醇”;选时必在春秋,春气温和,秋气干燥,皆利于发酵。他还发明了“酒曲”——把发霉的粮食晒干磨粉,作为引子,能让酿酒速度更快、味道更浓。他把这些法子编进《酒诰》,刻在石碑上立于作坊前,让想学酿酒的人都能照着做。

 有了酒,世间添了许多新气象:春耕前,农人饮一杯壮胆,犁地更有力;祭祀时,以酒敬天地先祖,仪式更显庄重;亲友相聚,举杯对饮,话也说得更投机。就连远行的商队,也会带上几坛酒,既是解乏的良药,也是途中结交朋友的信物。人们都说:“杜康造的不是酒,是让日子有滋味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