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16章 茶业祖师爷·陆羽:茶经一部定茶道,煮茶品茗悟人生

唐代开元年间,江南的茶农还在用最粗放的方式制茶:鲜叶摘下后直接晒干,煮茶时混着葱姜枣栗,煮得像一锅稠汤。长安的达官贵人虽爱饮茶,却常抱怨“茶味杂陈,不见本真”;寻常百姓更是把茶当药饮,只在头疼脑热时才煮上一碗。谁也没想到,这份裹挟着烟火气的草木,会被一个孤儿酿成贯穿千年的清雅文化。

 这孤儿便是陆羽。他三岁时被遗弃在竟陵龙盖寺外,被住持智积禅师收养。寺庙里每日煮茶供佛,陆羽自小就跟着僧人拾柴、烧火、煮茶。别的孩童贪玩,他却盯着茶釜里翻腾的叶片发呆,问禅师:“为何嫩叶喝老叶煮出来味道不同?”禅师笑答:“草木有性,如人有品,需懂它方能知味。”

 十一岁时,陆羽不愿受佛门清规束缚,逃离寺庙,辗转在戏班打杂。虽寄身市井,他却没忘茶事——每到一地,必打听当地产茶之处;见人煮茶,总要凑上前看火候、问技法。一次在丹阳,他见茶农将茶叶蒸后碾压成饼,顿时眼前一亮:“这般处理,或许能去苦涩?”他借来茶饼试煮,果然滋味清润许多。

 二十岁那年,陆羽听闻江南茶山连绵,便辞了戏班,背着行囊开始游历。他一路向南,过扬子江,登天目山,凡有茶树处,必驻足考察。在宜兴的阳羡溪,他蹲在茶农身边看采茶,发现“晨露未干时摘的芽叶,比正午摘的更鲜嫩”;在湖州的顾渚山,他尝遍山巅与谷底的茶叶,悟出“高海拔茶带清冽,低地茶含温润”;在绍兴的若耶溪,他取不同时段的溪水煮茶,终于明白“活水新泉,方能引茶之魂”。

 五年游历,陆羽的竹片记满了各地茶事,可他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一日在惠山,他见樵夫用粗瓷碗喝茶,皱眉道:“茶有灵性,当配相宜之器。”于是他又开始研究茶具:瓷碗要选青色,能衬茶色;茶碾要用上好硬木,才不会沾碎茶末;煮茶的釜,得用无釉的瓦器,避免杂味干扰。他甚至亲自设计了一套“二十四器”,从采茶的篮到盛茶的罐,每一物都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