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黑影掠箱,迷雾渐开(第2页)
苏若雪蹲下去,捡起片木屑凑到鼻尖:"是美国红橡,和我们的木箱材质一样。"她指尖在地面划了划,"这里有拖痕,应该是开箱时留下的。"
顾承砚的手电光下移,照到个闪着冷光的东西。
他弯腰捡起,金属表面刻着"e.u.t."三个字母,边缘还沾着机油。"德国造的微型电台组件。"身后传来苏若雪的倒抽气声,"我在洋行见过,这种零件能组装成便携式发报机,射程能到东京。"
他捏着那枚零件,掌心沁出冷汗。
梅社要的根本不是什么货物——他们用木箱做幌子,运的是电台,是情报网的眼睛。
回到商会时,天已经蒙蒙亮。
苏若雪守在电话机前,突然把账本拍在桌上:"三个月前,欧亚贸易联盟向瑞士银行贷了五百万银元,标注工业投资。"她翻出一沓报纸,"可这些钱没进纺织厂、米行,全进了《申城时报》《远东之声》的账户。"
顾承砚接过报纸,头版全是"国货粗劣日货惠民"的文章,署名都是"商界同仁"。
他捏着报纸的手在抖——原来那些抹黑民族工业的舆论,不是自发的,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窗外的麻雀突然扑棱棱飞过。
顾承砚望着苏若雪发红的眼眶,又看了看桌上的电台零件和报纸,喉结动了动。
"备车。"他抓起外套走向门口,"通知所有商会理事,半小时后开会。"
苏若雪追上来,递给他杯热粥:"你一夜没睡。"
他接过来,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滚到胃里。"若雪。"他转身时眼里闪着光,"他们以为用钱能买舆论,用电台传情报。
可他们不知道..."他指节敲了敲自己心口,"这里装着的东西,比五百万银元贵重一万倍。"
晨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肩头,把影子拉得老长,像面要猎猎升起的旗。
而此刻的闸北,那辆运走木箱的卡车正停在一处破庙后。
车斗里,最后一只木箱的夹层被撬开,半张盖着梅社火漆印的密函飘落在地,字迹在晨风中若隐若现:"顾承砚查得太紧,计划提前..."
顾承砚站在商会顶楼的露台,晨雾还未散尽,他对着怀表拧了拧发条——七点整。
楼下的黄包车夫正扯着嗓子喊"《申报》出早刊喽",报童的竹篮里,新印的报纸折角处露出醒目的标题《外资伪装下的资本陷阱》,铅字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光。
"顾先生,《申报》陈主编来电。"小宋举着听筒从楼梯口跑上来,"他说头版加印两万份,现在全上海的报摊都在抢。"
顾承砚接过电话时,听筒里还带着油墨未干的潮气。
陈主编的声音压得低,却难掩激动:"我让人查了欧亚贸易联盟的注册地,瑞士那家母公司根本不存在!
您提供的银行流水和电台零件,够把他们钉在耻辱柱上。"
"陈先生,"顾承砚指节抵着窗沿,望着楼下围读报纸的人群,"再加半版读者来信。
让纺织女工、米行掌柜、洋货店伙计都写——他们被'日货惠民'挤垮的铺子,就是最好的证词。"
电话那头传来钢笔尖戳破纸页的脆响:"明白!
九点我让排字房加印号外,标题就叫'是谁在骂我们的国货粗劣?
'"
放下电话时,苏若雪抱着一摞账本从楼梯转口出现。
她的发梢沾着细汗,月白衫子的袖口挽到肘弯,露出腕间那截褪色的红绳——那是三年前顾承砚在城隍庙给她求的平安符。
"审计组查到了。"她把最上面一本账册拍在桌上,牛皮封皮"啪"地弹起几星灰尘,"欧亚贸易联盟的五百万银元,有三百万走了香港中转,最后进了梅社在东京的账户。
剩下两百万......"她翻开账册内页,指腹划过一行用红笔圈起的数字,"买了三百箱美国产印钞纸,存放在虹口日租界的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