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山城风云,棋局初开

重庆的夜雾裹着潮气渗进窗缝时,顾承砚在炭盆前翻完最后一页账本。

 老陈头儿子送来的煤油灯在案头投下暖黄光晕,照亮他眼下淡淡的青影——这是他在火车上熬了半宿的痕迹。

 他合上册页,指节抵着眉心,听见院外更夫敲过三更,才脱了长衫躺上木床。

 床板发出吱呀轻响,倒比上海顾家老宅那张雕花拔步床踏实些。

 次日清晨,青石板上的露水还未晒干,顾承砚刚用铜盆抹了把脸,就听见院外传来皮鞋叩击石板的声响。

 他扯过帕子擦手时,门房的小丫头已掀了棉帘进来:"顾先生,有位穿西装的先生说要见您,说是财政部的。"

 门廊下站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藏青西装熨得没有半道褶子,金丝眼镜后的眼尾微微上挑。

 见顾承砚出来,他立刻欠身递上名片,指尖沾着点桂花香水味:"顾先生,鄙人是财政部庶务司的周明远。"

 顾承砚接过名片扫了眼,抬手指向檐下的石凳:"周秘书请坐。"石桌上还摆着他早晨没喝完的茶,茶盏边沿凝着层薄霜似的茶渍。

 周明远坐下时特意用帕子擦了擦凳面,这才开口:"顾先生在上海牵头的'火种计划',蒋委员长都有所耳闻。

 民族工业要存续,到底得有个主心骨。"他顿了顿,从公文包取出份文件推过去,"财政部有意将计划纳入中央监管体系,每年拨三百万专项款——"

 "周秘书。"顾承砚突然打断他,指节叩了叩那份封着"绝密"红印的文件,"您说的监管,是要把各厂的生产计划、原料调配都报给财政部?"

 周明远的喉结动了动,镜片后的目光闪了闪:"这是为了统筹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那挪用呢?"顾承砚往前倾了倾身,声音轻得像片落进茶盏的叶子,"去年沪西纱厂领了救济款,结果半数买了官太太的钻石项链。

 若由中央接管,如何确保我的织机不变成某位大人的姨太太的胭脂钱?"

 周明远的额头瞬间沁出细汗。

 他扯了扯领带,公文包搭在膝头的手微微发抖:"顾先生这是......"

 "再者。"顾承砚没给他说完的机会,指尖敲了敲自己胸口,"民间资本凑钱建厂房,图的是保住吃饭的家伙什。

 若连买几车棉花都要打报告,谁还愿意把棺材本掏出来?"

 石桌旁的铜铃突然被风撞响,清脆的声响里,周明远猛地站起,西装后摆皱出几道褶子:"顾先生的顾虑,周某一定如实上报。"他抓起公文包转身就走,皮鞋跟在青石板上敲出慌乱的节奏,直到转过影壁,那串声响才渐渐散在晨雾里。

 顾承砚望着他的背影,摸出兜里的碎瓷片。

 釉色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像苏若雪昨天替他理领结时,珍珠簪子蹭过下巴的触感。

 他把碎瓷攥进掌心,指腹抵着凹凸的纹路——那是前晚她塞给他的"第三道密码",也是他此刻最稳的底气。

 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窗纸上,投下斑驳的金斑。

 顾承砚正对着账本核计重庆纺织厂的产能,院外突然传来皮靴踏地的闷响。

 这次来的人没让门房通报,直接掀了棉帘进来。

 来者穿件深灰军装,肩章上两颗金星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疼。

 他腰间别着毛瑟枪,枪套磨得发亮,显然是常佩的物件。"顾老板。"他往椅上一坐,椅背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军统局行动处陈立群。"

 顾承砚放下算盘,目光扫过他领章上的"忠勇"二字:"陈处长找在下,是查账还是查人?"

 "查人。"陈立群往前探身,手指敲了敲桌面,"火种联盟的成员名单,资金流向——"他突然笑了,那笑像刀背刮过玻璃,"顾老板该知道,现在这世道,有些东西捂太紧,容易捂出火。"

 顾承砚的拇指在碎瓷片上缓缓摩挲。

 他想起苏若雪昨晚在月台说的话:"要是他们要全案,你就说'技术细节需与总工确认'。"可眼前这人腰间的枪,比财政部的公文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