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旧敌新面,暗局重启(第2页)


 顾承砚摸到怀里的记录本,那里面记着这半年收集的日商走私路线。


 此刻他突然明白,为什么林芷兰出事前说“有些翅膀要把人往地狱里带”——因为还有些翅膀,是要给地狱里的人,撑起一片天。


 青鸟从长衫内袋掏出个油布包,拍在顾承砚掌心:“这是织光会在上海的联络图。”他退后两步,融入阴影里,声音却清晰如钟,“去码头,带着该带的人。”


 苏若雪握紧顾承砚的手。


 远处传来汽笛声,比之前更急,像有人在敲命运的门。


 顾承砚看着掌心的油布包,能摸到里面纸张的纹路——那是比账本更重的东西,是林芷兰的未竟之事,是他的新战场。


 刀疤男还在地上抽气,特务们的手电筒光在墙上晃出乱影。


 顾承砚弯腰捡起林芷音的翡翠耳坠,塞进她手里。


 “走。”他对苏若雪说,“去码头。”


 油布包在掌心发烫


 江风卷着铁锈味扑来,十六铺码头的汽笛像被掐住脖子的夜枭,一声比一声急。


 顾承砚攥着油布包的手沁出薄汗,苏若雪的手指在他掌心轻轻蜷了蜷——那是他们约定的“稳住”暗号。


 舱底第三块木板下的暗格“咔嗒”弹开时,顾承砚的瞳孔微微收缩。


 不是他预想中的账本或密信,而是半卷泛黄的羊皮地图,边角用朱笔圈着“织光会·沪上”几个小字。


 更让他心跳加速的是,青鸟不知何时已站在舱口,灰布长衫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那半柄铜钥匙的寒光。


 “这是林女士用三年时间,从松本商社、76号眼皮底下抠出来的。”青鸟的拇指抹过地图上第一个红点,“法租界贝当路23号,表面是洋行仓库,地下三层藏着三百担棉花——足够让苏杭二十家织坊撑过这个冬天。”他的指尖滑到黄浦江畔的蓝点,“汇山码头17号货栈,日商挂名的‘大和运输’,账册里记着每月往华北运的‘民用物资’,实际是二十车皮的火药。”


 苏若雪的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她想起半月前商会会议,周敬之拍着胸脯说“贝当路仓库租金便宜”,又力主“汇山码头运输效率高”,当时她只当是周敬之贪了回扣,此刻盯着地图上重叠的红蓝色标记,后颈寒毛根根竖起:“他们是想让我们当活靶子。用顾氏的名义租仓库,日商的货栈运火药——等东窗事发,所有罪名都扣在民族企业头上。”


 顾承砚的指节抵着下巴,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现代商战课上教过的“信息差陷阱”在脑海里翻涌,他突然明白林芷兰为何等了五年:“所以织光会需要一个既懂实业又懂局中局的人。周敬之那些小伎俩只能骗骗贪心的,要破这张网,得用他们的规则反过来绞杀。”


 青鸟的眼睛亮了一瞬,像寒夜里突然蹿起的火苗。


 他从怀里摸出个黄铜火漆印,“啪”地盖在地图空白处,红色蜡油里嵌着半朵并蒂莲:“林女士说,能说出这话的人,才有资格看第二页。”


 羊皮地图展开第二卷时,顾承砚的呼吸陡然加重。


 密密麻麻的蓝墨水标记里,除了仓库和货栈,还有十三个银行账户编号,户名全是“无名氏”——这是林芷兰用织坊利润、海外华侨捐款,甚至变卖自己陪嫁首饰攒下的“火种基金”。


 最底下一行小字让他喉头发紧:“若承砚见此图,当知‘实业救国’不是捐钱捐物,是让每台机器都成为炮台,每匹绸缎都印上中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