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刀声随风去,谁在笑当年(第2页)
炉中的刀胚发出一声嘹亮的龙吟,通体变得晶莹剔透,那些旧日的伤痕在青金火焰的洗礼下迅速愈合,一道道玄奥的纹路在其上自然生成,竟与“道源之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老匠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异象惊得目瞪口呆,手中的铁锤“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他愕然抬头,想要寻找那个投入碎片的男人,却只见一个高大而孤寂的背影,正缓缓融入清晨的薄雾之中,只余一句仿佛从风中飘来的话语,清晰地响彻在他的耳畔:
“刀之魂,不在其名,而在不弃。”
半月之后,一则消息如风暴般从北方边境传遍了中原。
昔日北疆大营,一名受过“共鸣之刀”洗礼的边军小卒,在主帅战死、全军溃败之际,竟以一己之力,统合了数千溃军。
传说他一刀挥出,能引动所有士卒心中不灭的“护念”,刀魂共鸣,众志成城。
凭借这股匪夷所思的力量,他竟奇迹般地连破三城,将盘踞在边境的贼寇尽数剿灭。
百姓感其恩德,称其为“新武圣”,自发地为他修建庙宇,欲立像供奉,香火日夜不绝。
消息传到关兴耳中时,他正在一处荒野茶寮歇脚。
他听着周围茶客们绘声绘色的描述,脸上无喜无悲。
他知道,自己种下的那颗种子发芽了,但生长的方向却出现了偏差。
世人敬畏强者,习惯于将希望寄托于某一个英雄,却忘了真正的力量源于他们自身。
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起身,连夜奔赴那座边境小城。
然而,他并未入城接受任何欢呼与朝拜,而是在城外找到那座刚刚建起、尚未完工的武圣庙。
夜色深沉,他于荒庙之中,寻了一截未烧尽的木炭,在刚刚粉刷好的雪白墙壁上,写下了几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昔有持刀者,名不必传,事不必录,唯其行不退。今尔所敬,非我之功,乃尔等心中不肯熄灭之火。”
写完,他掷下炭笔,悄然隐入夜色。
次日清晨,那名被誉为“新武圣”的年轻小卒,亲至庙前,准备主持开光仪式。
当他看到墙上那一行字时,整个人如遭雷击,怔立当场。
他反复咀嚼着那几句话,眼中的狂热与骄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明悟。
他沉默了良久,终于对着空无一人的庙宇,深深一揖。
随后,他当众下令,将这座即将完工的庙宇,改作武学堂。
他亲自将自己从“共鸣之刀”中领悟的刀法倾囊相授,分文不取,不设师徒名分,更不接受任何礼拜。
面对众人的不解,他只是平静地说道:“我不是什么武圣,我不过是个在绝望中,被刀的梦想选中的人。”
关兴已在千里之外。他一路西行,最终来到了麦城旧地。
这里早已是一片废墟,昔日的城墙化作了断壁残垣,荒草长得比人还高,在风中萧瑟摇曳。
他找到了父亲关羽当年力战身死的地方,在一块断裂的石碑前,盘膝坐下。
整整七日,他不食不语,不动如山。
风霜雨露,仿佛都无法侵扰他分毫。
他放空了心神,任由这片土地上残留的悲壮与不屈,一遍遍冲刷着自己的灵魂。
他仿佛看到了父亲手持大刀,血染战袍,身后再无一兵一卒,却依旧傲然挺立,对着漫山遍野的敌人发出最后的咆哮。
那不是绝望,而是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
第八日的黎明,天光乍破。
山道下,忽然传来了密集的脚步声。
关兴睁开眼,只见百余名来自各地的持刀者,正朝着他所在的方向,缓缓跪倒在地。
他们的衣着各异,有兵士,有游侠,有农夫,但手中都握着一柄短刀,每一柄刀上,都流转着与他体内“道源之纹”相似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