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刀不响,但记得怎么砍(第3页)
他们没有口号,没有抗议,只是要去那座荒山,在那块“义”字碑前静坐,用沉默告慰那些不屈的英魂。
无人知晓,在青金巨树的核心深处,关羽那缕即将消散的残魂,感知到了人间的这一切。
他感应到“武”的真意,正在通过一种奇特的方式,回归其本——非为杀戮,而为止戈。
他欣慰地笑了,用尽最后的力量,将自己千年来“忠义而不盲从、勇战而不嗜杀”的执念,凝成了一道无形的“武魂律”,如水波般扩散开来,悄无声息地散入九州大地,融入每一件新旧兵器的锻造纹路之中。
从那一刻起,规则被彻底改写。
凡持兵者,若心中生出贪婪、残暴、欺凌的恶念,手中的兵器便会沉重如山,难以挥动;若为守护亲人、保卫家园、扶助弱小而战,则兵器会轻若无物,如臂使指。
这并非神力,而是人心与器物,在漫长的岁月中达成的一种悲壮而庄严的默契。
时光流转。
某夜,早已废弃多年的长安城南铁匠铺,那口积满尘埃的锻铁炉,毫无征兆地自内而外燃起了幽幽的青金火焰。
火焰无风自舞,在炉心盘旋,最终,一把古朴的短刀缓缓浮现,它无鞘无铭,刀身却在月光下,隐隐能看到“汉寿亭侯”四个字的模糊轮廓。
火焰散尽,短刀“叮”的一声落在灰烬中。
一名衣衫褴褛的流浪少年恰好路过,被这奇异的景象吸引。
他好奇地捡起那把尚有余温的短刀,不知其来历,只觉得握在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此后的岁月里,他用这把刀切菜,用它削柴,也用它赶走过欺负更弱小孩子的恶棍。
他从不与人争勇斗狠,刀在他手中,更像一件趁手的工具。
十年后,北境边患再起,烽烟滚滚。
已是青年的他,在家乡被围困之际,率领百名乡民据守隘口。
那一夜,他手中短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出鞘,刀光如风,掠过之处,敌军人仰马翻,竟无一人敢近其身。
战后,有人惊叹于他的身手,问他师从何处,刀法何来。
他只是摇摇头,抚摸着那把依旧古朴的短刀,轻声说:“不是我使刀,是刀带着我走。”
远在万里之外的雪峰深处,那枚早已沉入山体、与岩石融为一体的无字印,表面悄然浮现出一丝极淡、却无比纯粹的刀意。
仿佛在说:武,终于回到了它该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