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御前论财政(下)(第2页)
严嵩突然又拜了下去:"老臣斗胆再献一策——漕粮改银!"
这四个字如同一记惊雷,震得精舍内众人面色大变。
高拱的茶盏"咣当"一声砸在地上,褐色的茶汤在青砖上洇开一片深色痕迹。
"漕粮改银?"嘉靖的声音突然变得飘忽,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严卿细说。"
严嵩直起身,浑浊的老眼中精光暴射:"漕粮征收不易,运输更是损耗过多。江南水网密布,一石米从苏州运到京城,路上要消耗三成。"他枯瘦的手指在空中划了道弧线,"若改成银钱,则一利百姓免于运输之苦,二利国家减少损耗,三利仓储便于管理,四利..."
他滔滔不绝地列举了十二条好处,每一条都切中时弊,却绝口不提其中隐患。
高拱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忍不住打断:"严阁老此言差矣!漕粮改银看似便利,实则..."
"实则什么?"严世蕃突然插话,独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高部堂是觉得百姓活该为运粮累死?还是觉得国库银子太多?"
高拱的拳头捏得咯咯作响:"漕粮改银操作空间太大!地方官可以任意折价,胥吏能够层层盘剥,最后苦的还是百姓!"他猛地转向嘉靖,"皇上!此议万不可行!"
徐阶轻咳一声,适时地接过话头:"老臣以为,高部堂所虑不无道理。漕政关乎国本,贸然改制恐生乱象。"他枯瘦的手指轻叩扶手,"况且,谁来主持这等大事?"
严嵩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缓缓抬头,沟壑纵横的老脸上浮现出一丝诡异的微笑:"正因为如此,臣以为要行此策,非能人不可。"他忽然提高声音,"巡按御史陈恪,才思敏达,可堪此任!"
严世蕃的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独眼中闪过一丝得色。
这个局他们父子谋划已久——举荐陈恪看似重用,实则是要把他调出京城这个权力中心。
成功了是严嵩举荐之功,失败了则是陈恪实施不利。
徐阶的瞳孔骤然收缩。老狐狸!他心中暗骂,脸上却不动声色:"陈御史刚从浙江回来,对漕政未必熟悉..."
"徐阁老多虑了。"严世蕃打断道,蟒袍下的身躯微微前倾,"陈御史在浙江推行保甲法,连胡部堂都赞不绝口。此等干才,正该为国分忧!"他故意把"为国分忧"四个字咬得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