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刘杀千刀的
第164章 结算(五)(第2页)
"所以你想清丈田亩?"徐渭眯起眼睛,"但清流们..."
"清流自己就是最大的地主。"陈恪冷笑,从袖中掏出一张地契抄本,"徐阁老在松江的田产,足够养活十万流民。"
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铁栅般的阴影。
陈恪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柄出鞘的剑,直指北方。
徐渭突然觉得口干舌燥。
他早知陈恪眼光毒辣,却没想到看得如此透彻。
这哪是二十出头的新科状元?分明是洞若观火的老吏!
"还有军屯。"陈恪又翻过一页,泛黄的纸面上墨迹斑驳,"永乐时军屯能供九边八成军饷,如今呢?"他指尖重重敲在一行小字上,"三成不到!卫所军官私占屯田,士兵沦为佃农,这样的军队如何抗倭?"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欢呼,交易所又成交了一笔大宗买卖。铜钱叮当声中,陈恪的声音显得格外冷清:
"更别提宗室。太祖时亲郡王不过四十九位,如今已逾两千。光山西一省,岁供禄米就需该省三年税赋总和!"
徐渭的折扇停在半空。
这些数字他并非不知,但从陈恪口中道来,却像把钝刀慢慢割开皮肉,露出内里溃烂的真相。
"所以..."徐渭喉结滚动,"子恒此番漕改..."
"不过是扬汤止沸。"陈恪望向窗外,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却照不进眼底,"要救大明,唯有开源节流。"
"节流?"徐渭突然嗤笑,"皇上炼丹修殿,哪项不是吞金兽?严嵩父子贪墨,哪年不超百万?"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除非..."
陈恪摇头。知乎收藏夹《明代改革史》自动翻开:“当皇帝是最大既得利益者时,任何节流都是自寻死路”。
"所以只能开源。"陈恪指向东南方向,"胡宗宪的新式火器若成,或可肃清海疆。届时开海通商,方有一线生机。"
徐渭瞳孔微缩。
开海?这哪是寻常官员敢想的?自禁海以来,百年来敢言开海者,轻则流放,重则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