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第3页)

陈恪继续道:"楚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果然,半年后,楚庄王亲自听政,废黜十人,任用九人,诛杀大臣五人,举荐处士六人,楚国大治。"

他刻意在"三年不鸣"和"鸣将惊人"上加重语气,目光直视景王。

景王若有所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陈恪知道,这位急于求成的王爷未必能领会其中深意,但种子已经种下。

"先生是说..."景王试探着开口,"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策略?"

陈恪微笑颔首:"殿下聪慧。治国如烹小鲜,火候不到,强求不得。"

袁炜在一旁听得真切,心中冷笑。在他看来,陈恪这是在故弄玄虚,用些大道理糊弄景王。他忍不住插嘴:"陈学士此言差矣。孔子曰'逝者如斯夫',时机稍纵即逝,岂能一味等待?"

陈恪不慌不忙,转向袁炜:"袁侍读所言极是。但不知可曾听过'欲速则不达'?"

袁炜语塞,脸色涨红。景王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忽然大笑:"两位都是饱学之士,本王受益匪浅!"

陈恪心中暗叹。景王显然没有真正理解他的用意,只当这是一场寻常的学术辩论。

他翻开《春秋》,继续讲解其他典故,但心思早已飘远。

窗外,一片梧桐叶飘落,在风中打了个旋,落在砚台旁。陈恪拾起叶子,若有所思。

"先生喜欢这梧桐?"景王敏锐地注意到这个细节,"本王命人移栽几株到先生院中如何?"

陈恪摇头:"多谢殿下美意。只是想起一句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世间万物,自有其时节。"

景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耐。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尽快获得父皇的青睐,而不是这些玄之又玄的道理。

袁炜冷眼旁观,看到景王对陈恪的暗示毫无反应,心中竟生出一丝快意。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找机会让陈恪在景王面前出丑。

讲读结束时,景王亲自送陈恪至府门,礼节周到得近乎谄媚。陈恪一一应对,心中却愈发沉重。

这位王爷的欲望如此明显,气量又如此狭小,绝非明君之选。

回程路上,袁炜故意落后几步,不再与陈恪同行。

他盯着陈恪远去的背影,拳头在袖中攥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