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北京天安门广场,这座宏伟而神圣的广场,承载着中国数百年的历史与荣耀,见证了无数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国家尊严的重要体现。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区长安街,南北长 880 米,东西宽 500 米,占地面积 44 万平方米,可容纳 100 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广场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质。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源远流长。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明清时期为“t”形的封闭广场,两侧宫墙外集中分布着中央各个行政机构。那时的天安门广场是封建王朝的礼法之地,也是皇家禁地,普通民众禁止入内。封建王朝的皇帝们常在天安门上颁布重要诏令,如“金凤颁诏”等,皇帝举行大婚仪式、将帅出征祭旗、皇帝御驾亲征祭路、“秋审”、殿前公布“三甲”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然而,在 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天安门广场遭受了严重破坏,此后逐渐荒凉破败。
进入中华民国时期,1911 年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成立。1914 年,北洋政府对旧时的宫廷广场进行改造,拆除了天安门前的千步廊、修建沥青路、拆除瓮城等,使原本封闭的皇家禁地变成了普通民众可以自由穿行的开放广场。还将广场南端的大清门改名为“中华门”,将社稷坛改建为北京第一座现代化城市公园——中山公园,天安门广场作为城市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1919 年,因不满“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外交,数千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结,发起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五四运动,此后至 1949 年,这里还发生过多次爱国主义运动,如 1925 年的声援五卅运动大会、1935 年的一二·九运动、1947 年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在成立之日举行盛大典礼,并在天安门广场举办阅兵仪式。为了筹办开国大典,相关部门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第一次修缮,包括开辟广场、清理废土和障碍物、修缮粉刷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四面红墙、修建升国旗的设施和修补天安门前的路面等。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广场上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同年,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商讨决定,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 年纪念碑落成后,拆除了天安门广场的两侧红墙和南侧的中华门。1958 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周年,北京启动“国庆十大工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扩建观礼台,在广场西侧建设万人大会堂(今人民大会堂),东侧建造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随后,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迁,先后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广场上的红墙和周围数十条胡同,天安门广场面积由原来的 11 万平方米扩大到 40 万平方米。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主席逝世,随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 10 月 8 日决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次年建成,成为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主体。至此,天安门广场主要建筑格局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