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游记XY马里亚纳XY

第19章 宏伟的天安门广场(第2页)

 

如今的天安门广场,沿北京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矗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两侧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

 

天安门,位于广场的最北端,是东城区、西城区的分界点。其主要建筑结构为木结构,顶部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样式,共有 9 条脊,其中一条为正脊,两端带有龙型琉璃装饰物“鸱吻”,其余 8 条垂脊各带有一条龙吻,分别雕刻着十个仙人走兽的图案,栩栩如生。城楼下侧为 13 米高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着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东西两侧各设有一条梯道,俗称“马道”,还设有 5 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达 8.82 米,宽 5.25 米,在民国之前只有皇帝可以进出。底部为 1.59 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面刻有须弥座雕像,座上是用 43 千克大砖砌成的高 10 余米的红色墩台,四周设有汉白玉栏杆、栏板,均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天安门的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侧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1961 年,天安门城楼被选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安门前设有一对汉白玉柱子,名为“华表”,又称为“望柱”,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 年),柱子高 9.57 米,直径为 0.98 米,柱身刻有云龙图案,柱体上方横插云板,云板上方为承露盘,承露盘上蹲立着名为“吼”的神兽。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神兽面向南方,名为“望君归”,希望古时皇帝在外出游玩时应尽快回到宫中处理国事;天安门后华表上的神兽面向北方,名为“望君出”,意指希望皇帝不要一直待在宫中只顾享乐,应该经常到宫外了解百姓疾苦。

 
 

金水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重建),分为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太和门前广场内的金水河上,结构为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的汉白玉石桥;外金水桥位于外金水河上,结构为七座三孔拱券式的汉白玉石桥。天安门前设有五座外金水桥,正中间的名为御路桥,古时只有皇帝可以通行,御路桥两侧为王公桥,仅供宗室亲王通行,东西两端为品级桥,仅供三级以上官员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外金水桥均向群众开放,成为游客参观天安门、故宫、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等景点的重要通道。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于天安门广场中心区,位于天安门南约 463 米,正阳门北约 440 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为了纪念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造人民英雄解放碑的提议,并于 1949 年 9 月 30 日的奠基仪式上,周恩来总理致辞,毛泽东主席亲自铲土为纪念碑奠基。1951 年,中国建筑师梁思成向彭真市长阐述了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理念,1952 年 4 月,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包括建筑设计、雕画史料编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委员会,集中了当时全国极具权威性的史学家、建筑师与艺术家。同年 8 月 1 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并确定了碑上 8 个浮雕主题,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1958 年 4 月 2 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竣工后成为党和人民纪念先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