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北京碓臼峪
碓臼峪位于昌平区长陵镇境内,距离北京市区约 60 公里。其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十三陵镇碓臼峪村北。这里的交通较为便利,如果选择自驾出行,可从八达岭高速 13c 出口下高速,沿昌赤路向北行驶,经过长陵镇后,再按照路标指示前往碓臼峪风景区。公交方面,可乘坐昌 55 路等公交线路到达碓臼峪村附近,然后步行一段距离即可抵达景区入口。
碓臼峪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所在的昌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皇家陵寝的选址之所。周边环绕着明十三陵,这片土地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与皇家威严。碓臼峪本身,其山谷地貌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地质运动,岁月的长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景区长约3000米,属于军都山脉。山石是燕山运动所形成的花岗岩体,经过一亿多年的风化、雕塑而成。景区内山石壁立,怪石嶙峋,溪水淙淙,绿树蓊郁,山花遍野。
相传大宋勇将焦赞率兵北上抗辽,路经此地,饥饿难忍,焦便用手中宝锏以石制成此臼采崖边荆子舂碾,取金峡岩上松柴,舀龙潭清泉煮食供军士充饥,后大败辽兵。便有人开始借此石臼效之,不料臼底之米取之不竭,奇闻传出,一时到此舂米者不断,便有人开始大量制造碓臼,碓臼峪便由此而得名。
在古代,这里或许是文人墨客远离尘世、寻觅清幽之所的佳境,又或许是山民们依傍山水、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古老的岩石、潺潺的溪流,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踏入碓臼峪景区,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在崎岖多姿的3公里长沟内,遍布奇花、异草、峻峰、怪石,有着浓郁的“野趣”,保持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且两侧山石壁立,一水中流,故有京北“小三峡”之称。 风景区分“琴曲迎宾”、“高峡平流”、“金潭幽谷”,四个景区,计50余个观赏点。
盛夏,当峡谷之外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的时候,而峡谷之内却浓荫处处,凉气习习。至此,旅游已显疲劳的人们,可在潭边光滑的山石上席地而坐,耸峙的山峰,奇异的花草尽映在如镜的清潭之中。有道是:“坐在龙潭畔,而对众山峰,欲识此间趣,全在龙潭中”。
碓臼峪自然风景区,是首都大地上的一颗宝珠,它既有长江三峡峻拔,桂林山水之秀丽,又有匡庐之飞爆,黄山之迭泉,它以其小巧玲珑之姿,堪称“奇异的画廊”,“大自然中的山水盆景”。愿这颗宝珠能给您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整个景区以其独特的“琴曲迎宾”景观开始,正如其名,溪流在山谷间跳跃穿梭,所经之处,石头与水流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奏响了一曲欢迎宾客的乐章。
由南门进入景区眼见群峰耸崎,曲径通幽。绕过“迎宾石”则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夏日至此,使人暑气顿消,心旷神怡。人们可以站在听琴台上,远望群山云雾缭绕,风景如画;近看清澈的溪水在山石中夺路而下,直落清潭;耳听谷中水石相击,声在谷中回荡如琴似曲,大有“回音绕谷三日”之妙。置身此境不禁使人想起:“峰指泉弦昭乐出,听琴何用人间谱”的诗句。
感叹之余继续前行,过“群羊放牧”,绕“虎头崖”,眼前呈现一片碧水清潭。其上广寒宫的嫦峨,见凡间竟有如此幽谷清潭,便乘一弯明月到此沐浴,于是又引出一则“金龟窥月”的故事。
爬上“天梯”,奇石林立,数不胜数。俯看“水帘洞”风雷隐隐万壑泻;仰看“云崖”奇峰险崖露峥嵘;远眺“层峦叠翠”更显变幻莫测,难怪这里有仙聚石屋。“云崖”之下溪水三湾九转,似银带飘飞,壁连珠合,两次倾泻于大盘石之上,折而复聚形成三迭,谓“三迭潭”。三潭之水相汇直落“仙潭”,瀑流相激,声在崖谷之中回荡,犹如擂起“天鼓”催急雨,颇有“面对峰峦绝横天,铁壁青飞泉若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