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天津马场道洋楼
马场道位于天津市城区中南部,是和平区与河西区的分界街道。它东北起南京路,西南自吴家窑大街入河西区,折向南止于天津市工业展览馆,全长3216米 ,宽18 - 5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这条道路始建于19世纪90年代,原系英扩展租界,1901年随建赛马场而得名,是天津租界地名中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
当我站在马场道的起点,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旁高大的梧桐,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道路上车水马龙,但并不显得喧嚣,行人悠然自得地漫步其中,仿佛都在享受着这份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氛围。路旁的洋楼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多样,英式、法式、德式……每一种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第一站达文士旧居:岁月尘封的神秘符号
沿着马场道缓缓前行,我来到了121号——达文士旧居。这座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英式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建成的建筑之一,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达文士旧居的第一代主人并非英国人达文士,而是一名德国武官。这位德国武官在天津英租界任职期间,建造了这座小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寓所。一战后,小楼被转卖给了英国人汤姆斯·达文士。达文士是一位英国商人,主要经营毛皮生意,他在天津的商业活动十分成功。他对这栋小楼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其改造成了一座典型的西班牙风格花园别墅。浅黄色水泥砂浆墙面,搭配瓦拢铁房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致。
走进小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一楼设有约60平方米的大客厅、饭厅、备餐室、厨房和卫生间;二楼则是卧室、书房和卫生间。壁炉上方和楼梯栏杆装饰有欧洲中世纪盾牌形状的族徽,上面刻有“t”和“f”两个变形外文字母,这些字母可能是达文士家族的标志,也可能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为这座小楼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据记载,达文士夫妇在这栋小楼里居住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47年达文士去世。他的夫人随后将小楼卖给了一个白俄牙医,这对牙医夫妇在这里开设了一家私人牙科诊所。牙医去世后,他的遗孀在1956年离开天津,小楼也从此变成了普通民居。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用途的转变,这座小楼依然保存完好,成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站在达文士旧居前,我不禁想象着当年达文士夫妇在这里生活的场景,他们或许会在花园里举办派对,邀请各界友人;或许会在客厅里享受着悠闲的下午茶时光。而那些神秘的族徽,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它们像是岁月留下的谜题,等待着后人去解开。
第二站刘冠雄故居:“巡洋舰”般的海军传奇
继续前行,一座造型独特的洋楼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便是位于马场道123号的刘冠雄故居。这座建于1922年的欧式建筑,是中华民国首任海军总长刘冠雄及其儿子的住宅,现为天津财经大学分院办公楼使用,同时也是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刘冠雄故居建筑面积3325平方米,占地面积9.190市亩,为一处西式砖木结构的带地下室的欧式建筑,原有中楼、西楼、北楼共三幢楼。由于主人的海军将领身份,中楼是仿造航空母舰的三层建筑,正面设有立放的望远镜造型;西楼为巡洋舰式,北楼为望远镜造型 。如今,中楼和西楼均已被拆除,仅剩下北楼,但这并不影响它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北楼为三层带地下室建筑,外立面为红机砖清水墙与混水线条装饰相搭配,部分点缀砂石罩面,整体呈立面对称状,菲律宾木双槽窗,挑出大屋檐,罗曼风格的大屋顶。建筑背面为阳面,设有2个8蹬台阶和80余平方米的凉台,凉台下设有牛腿支撑和花瓶状的栏杆。走进楼内,设有房81间,一楼为大厅、饭厅、书房和会客厅,门厅有4棵方柱支撑,顶部和天花板上有花饰、花纹装点;二、三楼为生活起居室;地下室有厨房、锅炉房和杂务间。此外,北楼西侧顶部原设有一个雕楼电梯间,后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