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游记XY马里亚纳XY

第108章 天津马场道洋楼(第2页)

 

刘冠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随“靖远”舰抵达台湾,率队登陆作战,表现出色,奠定了他在海军中的地位。战后,他被派往德国接收“飞鹰”号驱逐舰,并出任管带。1923年,刘冠雄在天津马场道建起了这栋小洋楼,这座建筑不仅是他的住所,更是他对大海的眷恋与寄托。小洋楼的外观设计独特,整体造型酷似一艘巡洋舰,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海军情结。

 

如今,站在刘冠雄故居前,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海洋的气息和历史的厚重。这座“巡洋舰”般的小洋楼,见证了刘冠雄从一名贫寒少年成长为海军总长的传奇一生,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海军的风雨历程。走进楼内,仿佛能看到刘冠雄在书房里研究航海图,在客厅里与友人畅谈海军发展的场景。

 

第三站北疆博物院:科学与历史的宝库

 
在马场道117号,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建筑,它就是北疆博物院。这座筹建于1922年的博物院,是中国北方地区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同时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存有大量标本藏品。

 

北疆博物院的办公楼建成于1922年,由当时的比商义品公司建筑师比奈设计并监造,位于当时工商大学的院内,建筑整体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高21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内部分设实验室、办公室、藏品库,还设有防盗门和双重窗户。1925年,北疆博物院的陈列馆建成,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位于当时办公楼的西端,整体为三层建筑并采用防火、防盗、防尘和防震等措施,建筑还设有高窗用来天然采光。按照博物院的建设要求,桑志华将平板花玻璃镶嵌在钢筋水泥窗框内,以免室内受尘土和大雨的侵袭;又将陈列柜直接固定在墙壁上,让光线更通透。内部陈列室采用中心牛腿柱式结构。1929年,北疆博物院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在与主楼平行的位置上建设了一座两层楼房,并在两座楼房之间设置了一条空中通道,使三座建于不同时期的建筑连成一体,形成“工”字形。

 

20世纪20年代,法国传教士桑志华搜集了大量地质、岩矿、古生物和动植物等方面的标本和化石并储存在天津耶稣会修会帐房崇德堂内,后来标本逐渐地充斥了崇德堂的各个房间和地下室。因此,桑志华向耶稣会提出创建博物院的要求。1922年,在法国天主教会和天津法租界行政当局的支持下,决定在校内同时修建博物院,以解决标本收藏的难题。桑志华在马场道南侧盖起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的三层楼房,并为其取名为“usee hoAngho pAiho”,即“黄河白河博物馆”,后因藏品来源的拓展,定名为北疆博物院。现在这座大楼的两侧墙上各有中文和法文标志,便是当年的原貌。

 

1928年5月,天津北疆博物院陈列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展出了植物标本2万种,动物标本3.5万种,岩石与矿石标本共7000种,动物骸骨化石1.8万公斤,各地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动植物分布地图133幅,照片3000余张,以及关于人类学、工商业和农业的调查报告。结合展览还举办有关的科学知识的讲座。桑志华还特别为介绍北疆博物院的藏品撰写了一套出版物。当时,博物院不但设有陈列室,还有实验室,后来又新建了实验馆楼和公共博物院,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展室陈列的各种标本,每星期三、六、日对外开放。博物院由桑志华任院长,德日进任副院长。桑志华发现的四个古动物群点:甘肃庆阳的三趾马动物群、内蒙古萨拉乌苏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和石器、河北阳原泥河湾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各种标本都在北疆博物院内。

 

尽管现在北疆博物院主要作为库房使用,不对外全面开放,但仅仅从建筑外观和历史介绍中,就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和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这座承载着无数珍贵标本和历史记忆的建筑,是马场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见证者。

 

第四站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建筑群:学府中的历史

 

北疆博物院所在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内,还保留着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建筑群,这些建筑同样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走进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门,右前方的建筑——钟楼,十分显眼,这是原天津工商学院的主楼。钟楼建造于1924 - 1926年,建筑面积4900余平方米,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型。高而凸起的屋顶属于法国蒙沙式结构穹顶,立面采用中心对称的古典三段式构图,中间一层采用4组斯塔干双柱支撑形成门廊,是古典的新折衷主义形式。2013年,钟楼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钟楼不仅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历史的象征,它见证了天津工商学院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在这里追逐梦想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