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战场余波散,河朔有遗民

 夏末的黄河北岸,暑气尚未褪尽,晚风却已带了几分凉意。

 飞虎军的铁甲在夕照里泛着暗金,马蹄踏过北魏村落的土路,扬起的尘土混着玉米秸的气息,在车辙里画出蜿蜒的弧线。

 沈攸之勒住马缰时,青铜护心镜反射的光恰好落在前方一户人家的柴门上。

 那扇朽坏的木门旁,半埋在土里的陶罐正冒着丝丝白汽 —— 不是北魏牧民惯用的皮囊,而是南朝常见的青釉罐,罐口搭着的粗布巾上,还绣着半朵芍陂常见的菱花。

 “元帅你看。” 飞虎军全军已全部归心,称呼也自然的有了改变,少年将军的声音带着惊奇,他从马鞍旁取下竹筒,里面的水早已喝尽,此刻正盯着那陶罐发怔。

 之前他们在巨里山坳解救被魏骑劫掠的屯田户时,领头的老妪也是用这样的罐子盛水,罐沿还留着被火熏黑的痕迹。

 辛弃疾翻身下马,甲叶碰撞的轻响惊得院角的芦花簌簌落下。

 他走近柴门,见罐里的温水还冒着细泡,水面浮着几粒新收的粟米 —— 这是刚脱壳的秋粮,饱满得能映出人影。

 门楣上挂着的红布条在风中飘动,末端系着的小木块上,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个 “宋” 字,笔画里还卡着半片蜀锦,正是盱眙榷场特有的纹样。

 “是他们。” 薛安都粗声说道,他认出那布条的系法,与巨里山坳获救百姓腕上的一模一样。

 当时他们突袭北魏粮营时,这些屯田户曾偷偷送来地图,说 “魏兵把抢来的稻子藏在断崖下”,此刻想来,定是这些在北魏的农户提前传了消息。

 正说着,土坯房的门 “吱呀” 开了道缝,半张苍老的脸探出来。

 看清辛弃疾胸前的飞虎纹甲片,老人突然跪倒在地,身后跟着的孩童们立刻举起手中的红布小旗 —— 那些旗子是用飞虎军赠送的伤药布做的,上面用朱砂画的 “宋” 字虽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旌旗都灼眼。

 “恩人!” 老妪的鲜卑语里掺着淮南口音,她捧着陶罐往前膝行,罐底的泥渍蹭在衣襟上。

 “听逃难的同乡说,你们要从这儿过。。。 这水是新烧的,还温着。”

 她身后的小女孩突然举起紧握的拳头,张开手时,掌心里躺着三粒圆润的麦种 —— 那是商队从芍陂带过来的稻种,被孩子当成了宝贝。

 辛弃疾接过陶罐,温水顺着指缝滴落,在龟裂的土地上洇出细小的水痕,像极了他初到芍陂时,渠水漫过田垄的纹路。

 《孟子》里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的句子在眼前具现了出来,他解下了腰间的羊脂玉佩,那是宋文帝亲赐的又一批 “忠勇” 佩,玉面上的云纹被摩挲得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