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战场余波散,河朔有遗民(第2页)
“谢谢老人家。” 他将玉佩塞进老妪手中,指尖触到她指节上的老茧,那是常年握犁留下的印记。
他转向孩童们,指着远处的稻田,“好好打理庄稼,明年春天,我会派人送新的稻种来。”
队伍继续东行时,沈攸之忽然指着道旁的草垛。
三个穿粗布袄的少年正躲在后面,见飞虎军经过,突然齐刷刷地鞠躬,怀里露出半截飞虎军的短斧 —— 那是前日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故意遗落在路边的,斧柄上还刻着 “冶山” 二字。
“他们在学咱们劈柴。” 少年将军笑道。
他想起出发前,辛弃疾特意下令 “过村落不得取百姓一物,饮百姓之水需留铜钱”,此刻见道旁的桑树上挂着几串铜钱,正是按军中规矩留下的饮水钱,钱串上还系着鲜卑文写的 “谢谢” 的字样。
继续向南,行至黄河北岸,暮色已浸透河谷。
刘勔带着几名文官在渡口等候,袍角沾着的泥浆里混着芦苇屑,显然是从水路赶来。
他捧着的账册用桑皮纸装订,封面题着 “淮西军纪要”,墨迹还带着松烟香。
“元帅,这是冶山的报单。”
刘勔翻开账册,上面用朱砂标着 “新铸斩马刀三百柄,每柄重三斤四两”,旁边附着工匠的批注:“仿飞虎军破阵样式,刃口淬矾水”。
他又翻过一页,“芍陂早稻收了七万石,刘太守说留了最饱满的做种,穗长比往年多两寸。”
薛安都抢过账册,见其中一页画着密密麻麻的小记号,每个记号旁都注着地名:“巨里山,救民三十七口”、“冀州南,赠稻种二斗”、“黄河岸,埋铁锅三口”。
最末行写着 “百姓赠物:水五十六罐,粟米三升,布二匹”,下面用小字标着 “均以市价付铜钱”。显然是斥候已将发生之事提前告诉了刘勔。
“还是你细心。” 薛安都拍着刘勔的肩甲大笑,甲叶碰撞声惊飞了渡口的水鸟。
那些水鸟掠过水面时,露出水下的网箱 —— 里面养着百姓偷偷送来的活鱼,网绳上系着的木牌写着 “谢辛帅护佑百姓”。
辛弃疾的目光停在账册末尾:“阵亡二百七十四人”。
每个名字旁都画着小小的兵器,沈攸之队的用战斧,宗悫营的画弓弩,最末是第214章那个额角的伤疤已愈合的少年兵,旁边画着半块麦饼,正是他牺牲前省下的口粮。
小主,
“立块碑吧。” 辛弃疾合上账册,晚霞正将黄河染成金红。
“就叫‘淮水英魂’,背面刻他们的籍贯 —— 不管是淮南人还是北地归正,都是我大宋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