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建康议盟,榷场为基(第2页)

 “北魏若敢毁约,臣的飞虎军正好去北地大展手脚。”

 他这话引得武将列一阵低笑,气氛顿时缓和不少。

 随即他转向文帝,语气沉稳如磐:“臣以为可许和,但有三条件:其一,北魏需释放元嘉二十七年以来的全部南朝俘虏,其中不乏能工巧匠,归乡后可助冶山、芍陂之事;”

 “其二,互市需以我朝‘元嘉四铢’为通货,禁用劣币 —— 去年便发现魏人用废料铸钱,骗走我朝三百匹蜀锦;”

 “其三,允许我朝在碻磝设榷场,与云中、朔州直接贸易,那里的战马与铁矿,正是我朝急需之物。”

 沈庆之抚掌道:“辛将军这三策,既保了体面,又得实利!昔汉高祖与匈奴和亲,非畏其强,乃为休养生息。今日议和,亦是此理。老臣在盱眙亲眼所见,那些南归的流民,靠着榷场的活计糊口,再也不用啃树皮了。”

 江湛却皱眉:“在碻磝设榷场,恐遭北魏猜忌。毕竟那是他们的南大门,屯驻着黑槊营余部,若因此再生事端。。。”

 “正因是南大门,才要设。” 辛弃疾打断他,从袖中取出榷场舆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货物流向,红色为丝绸瓷器,蓝色为皮毛良马。

 “《孙子》有云‘衢地则合交’。碻磝四通八达,若能在此互市,既可监视北魏动向,又能将我朝的绸缎、茶叶直抵云中 —— 那里的鲜卑贵族最爱吴绫,去年单是寿春榷场,便卖出去千匹。只要让他们穿惯了我朝的衣料,用惯了我朝的瓷器,就再也离不开榷场了。”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臣需要三年时间,让榷场的岁入翻番,届时不仅能养飞虎军三千,更能储备足够三年的军粮与铁料。那时再议北伐,方是万全之策。”

 这番话让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几位掌管财政的官员低声议论着,显然被 “岁入翻番” 打动;武将们则盯着舆图上的碻磝,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

 文帝望着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榷场标记,忽然想起十日前辛弃疾送来的《淮泗岁入册》,上面不仅写着 “盱眙、寿春两榷场,半年获利五万缗,可养飞虎军三千”,还附着一张《三年规划图》,标注着将要增设的十二处榷场与预期收益。

 他指尖在 “碻磝” 二字上重重一点:“准辛爱卿所奏。让李敷给北魏带话,盟约可签,但这三条件,一条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