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帐内独思怀故帅,窗前观世守初心

诸将纷纷领命而去,厚重的帐帘在身后落下,将帐外的喧嚣轻轻隔开,中军帐内瞬间只剩辛弃疾一人。

他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案上的舆图,济州城的轮廓在烛火下格外清晰,那些用朱砂标注的屯田区、练兵场,都是弟兄们用血汗铺就的根基。

走到窗前,他伸手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窗外的风带着空气的清新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帐内残留的炭火味。

目光越过府墙,落在外街——几个穿着粗布短褂的百姓正合力搬运着麻袋装的麦种,袋口漏出的嫩黄颗粒在阳光下闪着光。

不远处的田埂上,归降的签军正弯腰跟着老农学习耕地,那老农手把手教他们调整曲辕犁的角度,偶尔传来几句爽朗的笑骂,全然没了往日的敌意。

更远处的城墙上,那个契丹百户带着几个契丹兵扛着木板,帮义军修补昨日厮杀留下的缺口,他们的铠甲上还沾着尘土,却与义军士兵默契地递着钉子,连动作都透着一股齐心。

这些画面像一幅幅温暖的画作,在他眼前缓缓展开。

辛弃疾的指尖不自觉地抚上腰间的横刀,刀背那道深嵌的旧痕在掌心下格外清晰——似乎是耿元帅又在提醒着他,不能让百姓再遭战火,细细想来,似乎更寄托着耿元帅的坚守与对他的守护。

上一世,他南归后空有满腔抗金志,却只能在词中抒发“醉里挑灯看剑”的悲愤,眼睁睁看着金人在中原肆虐;可此刻,在济州的土地上,他终于能亲手护住这些百姓,能让“还我河山”不再是他词集之上的字句,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到的安稳。

风里忽然传来一阵细微的金属碰撞声,他抬头望去,只见城墙上的义军士兵正合力降下最后的一面发黑的金军狼头旗。

旗帜边缘还留着厮杀的刀痕,金线绣的狼头早已被硝烟熏得黯淡,随着绳索缓缓落下,像一块沉重的阴影终于被驱散。

紧接着,一面崭新的红旗被慢慢升起,金线绣就的“汉”字在风中舒展,每一道笔画都透着庄严,仿佛在向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宣告:汉人的家园,终要由汉人自己守护。

看到那面“汉”字旗的瞬间,辛弃疾的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他想起耿京灵前那柄生锈的环首刀,想起山神庙里两人初遇时,耿京踩着供桌喊“汉人不能屈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