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完辣,是第九战区!小烟灰
第489章 最后的机会,脱颖而出!(第3页)
后来当了步兵一师师长,每次大战前,更是要把各种可能性推演个遍。
当时下面各个师,不就都这风格吗?
王亦秋的步兵一师,因为师长和各级军官都爱推演,得了个“参谋师”的外号。
周成义的步兵二师,因为他本人是神枪手,全师上下都苦练枪法,被誉为“神枪师”。
后来部队里好多狙击骨干都出自二师。
还有吴德水的步兵六师,因为师长爱玩飞刀,整个师都兴起飞刀热,得了“飞刀师”的名头。
真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现在,王亦秋历时近五年,不断结合最新的实战经验进行修正。
终于把他从军多年的军事思想和前瞻见解融汇一炉,写出了这本著作。
.....
杨杰接过书,捧在手里仔细翻阅,不时地点头称许。
他快速浏览了主要章节后,才合上书,抬眼看向张元初,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王亦秋这小子,真不愧是黄埔出来的高材生!别看他现在才三十多岁,可对军事上的见解,那是真不一般!
很多观点一针见血,直戳要害。这么多年打磨下来,这小子总算是脱颖而出了!”
虽然之前的陆军军官培养体系里,确实提拔了不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但后来去陆军大学进修过的校级军官。
甚至是一些准将、少将。
但说实话,最受他们这些上层看重和信赖的,终究还是黄埔系出身的军官。
这倒不是高层有什么偏见,而是在这个时代,黄埔系军官确实是通过实战检验出来的、最优秀的一群人。
看看现在陆军的一众大佬就知道了。
王亦秋、周成义、孙明礼,哪怕是吴德水,哪一个不是黄埔毕业?而且还都进陆大深造过。
如果说以前,他们只代表着天朝陆军的最高水平。
那现在,以王亦秋为代表的这批人,其战术、战略思想已经和世界其他陆军拉开了代差,堪称全球陆军的顶峰。
这绝非盲目吹捧,而是本土军事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