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岭南工商业发展2(第2页)

 再就是引进与挖墙角:继续从沪市、武都、甚至港岛高薪聘请成熟技工。 

 叶怀瑾的“磐石”甚至将触角伸向东南亚,招募有工厂经验的华侨技工回国效力。虽然杯水车薪,但聊胜于无。 

 工资控制(有限): 省府发布“技工工资指导线”,防止恶性竞争哄抬工资。¢求.书\帮′ \最′鑫*章·劫¢埂/辛_筷\但市场供需失衡,实际执行效果有限,工资上涨压力巨大。 

 岭南的发展也面临着原料问题。 

 棉纺厂争夺原棉,导致鄂北、南豫棉花价格被推高,且质量参差不齐。 

 食品厂争夺荔枝、鲮鱼等生鲜原料,引发季节性短缺和价格波动。 

 五金厂和铸造厂争夺生铁、焦炭,与省营的岭南钢铁厂产生矛盾。 

 桐油、猪鬃等战略物资,民间加工厂与省府资源司的统购计划也出现摩擦。 

 邓贤知道后决定建立配额与信息平台:工商促进局牵头,成立“主要原料供需协调会”。 

 对棉花、生铁、焦炭等建立季度配额制(依据工厂产能和计划),优先保证重点省营和大型民企。同时发布原料产地、价格信息,引导采购。 

 鼓励本地化与替代,农务局推广美棉(陆地棉)种植,鼓励农民签订订单。 

 在雷州半岛试种棉花,同时从柱州购买棉花。食品加工方面,引导工厂开发新产品(如菠萝、龙眼罐头)以分散原料压力。 

 邓贤对战略物资的管控,态度强硬:“桐油、猪鬃、钨砂、锑矿,关系国防及金融大局! 

 资源司必须加强管控。民间可参与初加工(炼桐油、整理猪鬃),但出口合同必须由兴业银行和资源司联合审核,执行省府制定的‘保护性底价’!私抬物价、走私资敌者,严惩不贷!”叶怀瑾的“磐石”加强了对相关渠道的监控。 

 岭南的全面自主发展也牵动着外国人在华的利益,引动着洋商进行反扑。 

 首先就是航运卡脖子, 英资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凭借垄断地位,大幅提高岭南货物(尤其是生丝、罐头、新兴的棉布)运往沪市、津门及南洋的运费,并故意拖延船期。日资航运公司则提供低价但运力有限的“优惠”,企图分化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