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熟读医书(第2页)
张老欣慰地点点头,示意她亲自开方。
然而真正的考验来得猝不及防。一日午后,医馆匆匆抬进一个面色青紫的孩童。孩子母亲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只说孩子吃了一块冷糕便腹痛不止。
林夏安慰孩子的母亲,让她先不要哭,先把具体的情况说明一下。*x-i,n_x¨s¨c+m,s^.¢c\o′m\
然后林夏先问了孩子的发病时辰,又仔细的查看了孩子指甲的色泽,这才凝神诊脉。
脉沉紧如琴弦,结合《小儿药证首诀》里“寒积腹痛”的论述,她判断是冷食伤了脾胃阳气。
可当她正要开温脾散寒的方子的时候,张老却突然按住了她的手腕:“再想想。”
林夏一怔,目光扫过孩子微微泛红的眼角,突然惊觉自己疏漏了关键——虽说脉症相符,但孩子早上起来的时候分明打过喷嚏!她猛然想起了《伤寒论》中“表寒里热”的辩证,额头一瞬间渗出细汗。
“先用桂枝汤解表,再以理中汤温里!”林夏改了方子,声音却止不住的发颤。
一首到看着孩子服药后渐渐舒展的眉头,她才瘫坐在竹椅上,后知后觉地发现掌心全是冷汗。
张老递过来一杯凉茶,意味深长的说道:“医书不是死规矩,活人身上的病,总要把各路学问揉碎了看。”
随着研读的深入,林夏愈发觉得自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
她开始尝试将《难经》的脏腑理论与《濒湖脉学》的脉象变化对照,在诊治失眠患者时,不仅关注心经脉象,还会依据《黄帝内经》“卫气行于阴则寐”的理论,询问病人日间的活动量。
有位老人常年失眠,林夏诊其脉细数,本欲滋阴降火,却因想起《景岳全书》中“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转而用归脾汤补养心脾,竟收到奇效。
这天中午,医馆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中年妇人扶着轮椅上的老者,妇人说老人右半身麻木不仁,多方医治无效。
林夏照例从问诊开始,得知老人嗜酒如命,又有长期伏案写作的习惯。
在给老人诊脉的时
候,林夏感觉老人的寸口脉弦滑有力,于是她结合《丹溪心法》“湿痰生热,热极生风”的论述,初步判断老人是痰瘀阻络。
林夏正要给老人开方子,突然老人剧烈的咳嗽了起来,咳出的痰中竟然带着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