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遇事保持神秘(第2页)

 小芳扶着老银匠走进来的时候,老人手里还攥着那块刻满纹路的石板。

 晨光落在他银白的胡须上,每根须尖都沾着细小的银屑。

 "林丫头,你看这纹路。"

 老银匠把石板放在桌子上,上面的凹槽里还嵌着泥土:"打银的时候,最亮的花头得藏在最里面,露在外面的都是寻常纹样。"

 林夏的指尖抚过石板上的纹路,那些交错的线条像极了《说文解字》里"成"字的篆书。

 最中间的凹槽深得能卡住指尖,边缘却刻得极浅,风一吹就扬起细小的尘土。

 "下午的视频会议,让小芳来主讲非遗部分。"

 林夏突然开口,目光落在女孩泛红的耳垂上,"老银匠您在旁边坐着就行,不用说话。"

 小芳猛地抬起头,帆布鞋在地板上蹭出半寸:"我讲?可是我连那些乐谱的年代都记不清......"

 "你只说我们现有的发现。\餿-艘?暁*税!枉! ′冕/肺_岳?黩."

 林夏翻开申报书,指着其中的一页,"就说找到的银饰图谱能佐证舞蹈动作的渊源,至于乐谱,只提已经数字化的部分。"

 老银匠突然笑了起来,胡须上的银屑簌簌落下:"这就叫藏锋,跟打银器一个道理。最要紧的纹样,得等买家真动心了再亮出来。"

 小芳的手指绞着衣角,指甲缝里的银粉簌簌落在地板上:"可是领事馆的人特意问过乐谱的数量......"

 "他们还问了什么?"

 林夏的目光落在女孩汗湿的额角。

 "还问我们有没有找到周明宇转移乐谱的物流记录。"

 小芳的声音越来越低:"我跟他们说正在查最近三个月的货运单,其实任侠已经查到三辆可疑货车了......"

 宋依帆轻轻的咳嗽了一声,护腰上的银饰叮当作响:"其实那些货车的目的地还没核实清楚。"

 林夏拿起桌上的银针,三根并排放在石板的凹槽里。针尖反射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针尾却藏在阴影里,连反光都透着收敛。

 "知道为什么银针要一头尖一头钝吗?"

 她捏起一根银针,指尖在针尾的圆环上轻轻转动:"扎穴位的时候得精准,进针的时候却要稳,露在外面的部分越少

,越不容易被碰歪。"

 小芳盯着银针的目光有些发直,手指不自觉地松开了衣角:"您是说,我不该把查到的线索都说出去?"

 老银匠用錾子挑起一根银针,针尖在石板上划出细痕:"畲族打银有一个规矩,没完工的活计不能让外人看。去年有个游客非要拍我打凤凰头面,结果那凤凰的眼睛总也打不亮,后来才发现是被人泄了气。"

 领舞姑娘已经换好常服,正对着镜子系鞋带:"上次省里来考察,小芳把我们准备申请专项资金的数额都报给记者了,结果第二天就有别的歌舞团跟风申报,还比我们多报了二十万。"

 林夏把银针放回盒子里,金属碰撞的轻响里,她听见排练厅外传来货车发动的声音。

 透过高窗往下看,一辆蓝白相间的货车正缓缓驶离,车身上印着"国际物流"的字样。

 "下午开会的时候,领事馆的人肯定会问物流记录。"

 她合上银针盒,目光落在小芳紧绷的侧脸上,"你觉得该怎么说?"

 小芳的手指抠着石板的边缘,指甲缝里的银粉蹭在凹槽里:"我......我可以说还在排查?"

 "不够。"

 林夏摇摇头,拿起桌上的申报书,翻到标注着"乐谱溯源"的章节。

 "你要笑着说,其实我们更在意银饰与舞蹈的关联,至于乐谱,能找到多少算多少——就像老银匠说的,露在外面的都是寻常纹样。"

 老银匠突然用錾子敲了敲石板:"我给你演一遍。"

 他举起錾子对着空气比划,"有人问我这凤凰头面要卖多少钱,我就说不值钱,就是给孩子们添点亮。其实啊......"

 他压低声音,胡须几乎碰到石板:"真正的价码,得等他们看见成品眼里冒光的时候再谈。"

 小芳的眼睛亮了亮,手指不再抠石板了:"就像上次谈演出场地费,对方说最多给五万,我直接说我们预算是六万,结果僵了半天......要是我说'场地确实不错,就是我们的舞美可能有点费电',是不是更好?"

 宋依帆笑起来,护腰上的银饰叮当作响:"这孩子悟性高。上次那个场地经理最在意电费超标,你一提这个,他说不定就主动降价了。"

 领舞姑娘已经拎起练功包:"我去一趟仓库,跟警察说一声,别把找到的乐谱都对外说。"

 她走到门口时又回头,"对了,周明宇的老婆今早从里昂飞回来了,现在正在海关被扣着,说是行李箱里有可疑的纸质文件。"

 林夏拿起手机,看见任侠发来的消息:里昂歌剧院管理员的真实身份查到了,是周明宇在畲族乡插队时的老同学。

 附件里还有一张老照片,两个年轻男人站在银匠铺前,手里举着刚打好的银镯子,笑得露出了白牙。

 "下午开会的时候,对方肯定会提那个管理员。"

 林夏把照片转给小芳:"如果问起他们的关系,你就说'年代太久,记不清了',然后赶紧把话题转到银饰图谱上。"

 小芳盯着照片里的银镯子,突然指着其中一个:"这上面的花纹,跟老银匠石板上的纹路一样!"

 老银匠眯起眼睛凑近看,突然用錾子敲了敲桌子:"这是畲族的同心纹,当年我给他们俩打的,说是要送给城里来的女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