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朱祁钰背着手看向地图:就像我们那边一样,谁都不愿意打

烽火暂歇谋长策

 朱祁钰背着手站在案前,指尖在舆图上“斡难河会盟”的标记处轻轻点了点,目光扫过那些被朱笔圈出的部族营地,声音沉缓如草原暮色:“其实不管是中原还是草原,道理都是一样的——谁都不愿意打仗。”

 帐外的晨露还未散尽,带着青草湿气的风从掀开的帐帘缝隙钻进来,吹动了舆图边角。金英端着刚煮好的热茶进来,见朱祁钰神色凝重,便轻手轻脚将茶盏放在案边,垂手退到一旁。

 “陛下说的是。”阿依娜走进帐内,肩上还沾着些许草叶——她刚从城外的牧营回来,查看牧民们领取救济粮的情况。她拿起茶盏抿了一口,继续道,“昨日我去看那些从鞑靼逃来的牧民,有个老阿妈拉着我的手说,她丈夫三十年前死在脱欢和巴图孟克的混战里,儿子去年又被征去当哨探,至今没回来。她只求能有块安稳的草场,让小孙子不用再跟着她躲战乱。”

 朱祁钰闻言,指尖攥了攥袍角。他想起正统年间,瓦剌入寇时,中原百姓流离失所的模样——破庙里冻饿而死的孩童,被战火焚毁的村落,和眼前草原上的景象如出一辙。

 “所以这次会盟,不能只谈‘不打’,得让双方都看到‘不打的好处’。”他俯身指着舆图上克鲁伦河与斡难河交汇处,“这里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若是卫拉特与鞑靼能共管此地,牧民们可以自由放牧,不用再为争夺草场刀兵相见。另外,石城的驿站修好后,中原的茶叶、布匹能顺着河道运进来,鞑靼的骏马、皮毛也能卖到南方,这样一来,谁还愿意提着脑袋打仗?”

 阿依娜眼睛亮了起来:“我怎么没想到这些!昨日脱脱不花派来的信使隐晦地提过,鞑靼这两年雪灾不断,牛羊死了大半,部里缺的正是中原的茶叶和粮食。若是我们在会盟时提出互市,他必然会动心。”

 “但光有好处不够,还得有约束。”朱祁钰从案上拿起一卷明黄卷轴,展开后露出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这是我连夜拟的《斡难河盟约》草稿,你看看。第一条,卫拉特与鞑靼永罢干戈,划定以克鲁伦河为界,双方不得越界放牧;第二条,开设三处互市,由双方共同管理,中原派官员监督贸易;第三条,若有一方违反盟约,另一方可联合中原出兵征讨;第四条,鞑靼需向大明称臣,每三年遣使朝贡一次,但大明不干涉鞑靼内部事务。”

 阿依娜逐字看完,眉头微微蹙起:“‘称臣朝贡’这一条,脱脱不花恐怕不会轻易答应。他是黄金家族后裔,最看重名分。”

 “我早有准备。”朱祁钰笑了笑,指着盟约末尾的补充条款,“你看这里——朝贡只是形式,大明不仅不会索要贡品,反而会回赠比贡品价值更高的赏赐。另外,我可以奏请朝廷,封脱脱不花为‘鞑靼可汗’,赐他金印、蟒袍,让他在草原上更有威望。他要的是名分,我们给;我们要的是安稳,他给,这样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正说着,帐外传来也平的声音:“阿姐,陛下,哈萨克部的使者到了,就在帐外候着。”

 朱祁钰与阿依娜对视一眼,齐声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身着黑色皮袍、头戴狐皮帽的中年男子走进帐内,他身后跟着两个挎着弯刀的随从。男子身材高大,鼻梁高挺,眼神锐利如鹰,正是哈萨克部的首领之子帖木儿。他进门后先是对着朱祁钰行了个草原礼节,又转向阿依娜,语气带着几分试探:“卫拉特的阿依娜首领,大明的陛下,不知二位召我前来,有何要事?”

 阿依娜起身回礼,开门见山道:“帖木儿公子,想必你也看得出来,如今草原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乃蛮部覆灭,郭尔罗斯部归顺,杜尔伯特部臣服,只剩下鞑靼还在观望。我们今日找你,是想问问哈萨克部的态度:是想跟着我们一起促成草原和平,还是要站在鞑靼那边,继续搅乱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