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未来预警机的路线(第2页)

 

王晓模和梁绍修。

 

这个问题自然是张洪飚问出来的。

 

“但如果设计一个可转圆盘的话,那载机的航向仍然是自由的,所以少一点视野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主要就是看用户那边要如何取舍了……”

 

而且还和常浩南有过相当顺利的合作。

 

常浩南一愣:

 

“动作这么快”

 

但几个月功夫过去,航空工业那边就已经开始组织力量研发了,确实有点出乎所料。

 

张洪飚作为科工委副主任,也不可能一点功课不做,所以来之前还是了解过圆环工程的相关情况,知道那个三面固定阵的天线设计。

 

……

 

“空警200列装之后,你们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这个事他当然知道。

 

而且大概一年前,他还在这架飞机上面验证过高阶数据降维技术。

 

王晓模也看出对方是临时抱佛脚,所以用了相当通俗的方式去描述:

 

“前段时间,丁主任和刘总专门把我叫去,安排了一个和您对接的运输机项目。”

 

他对运9这个项目本身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你刚才说,可以用宽角扫描技术进一步提高单面阵的探测范围”

 

周围则站着不少身穿蓝色87式海洋迷彩的机务人员。

 

“没事。”

 

“还能做成双面旋转阵”

 

在华夏的体系中,战术运输机其实并不需要承担多么繁重的大件装备运输任务。

 

“不光是这样。”

 

常浩南无奈地摇了摇头:

 

不过,梁绍修显然比常浩南自己乐观得多:

 

“当然,我们也在开发一些新技术,尽可能减小双面阵的盲区。”

 

“虽然核心机是现成的,但大涵道比涡扇还是有不少独有的技术难点,而且很难投机取巧……”

 

王晓模回答道:

 

显然,在业务层面上,飞机应该已经被海军航空兵的同志接手了。

 

张洪飚询问道:

 

明天要办的只是个交接仪式而已。

 

那是专业人士在听到外行问题时的表情: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预警机都远离主要战场,其实对于360°全向探测的需求不是非常大。平衡木和t型天线的问题是需要飞机调整航线来适应扫描角度,这对飞行航线会产生限制。”

 

“也不用有太大压力,涡扇20未必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快。”

 

倒也合理。

 

在当时总共只有三个80吨以上飞机型号(运20、运9、轰6k)的大背景下,也确实没必要保留两个大型飞机的生产基地。

 

既然是来参加空警200的交付仪式,那么等在停机坪上的自然是两名总师。

 

就很僵。

 

因此,在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原本应该是二对二的安排,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外三个人一起给张洪飚介绍整个项目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