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余波回荡(6K章)(第2页)


    所以,结论不外乎是
 

    如同过去无数次一样,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一场惨胜。
 

    当然,关于取胜的具体办法,可能有很多种设想。
 

    但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依靠技术和装备,哪怕是跟对手同一代的技术和装备。
 

    忽然间,周书万好像回到了三年以前,他刚刚和常浩南组队做课程作业的时候。
 

    在最终确定了那个看似疯狂的计划之后,几人曾经出去吃了一顿烤鸭。
 

    那天晚上,他们聊起了战斗机,聊起了空军。
 

    照例,聊起了歼8ii的每一个细微改进,聊起了马上就要首飞的量产型f22。
 

    当时,常浩南曾经跟他说过一句话
 

    “放心吧,会有的,都会有的。”
 

    当时,他只当是对方随口一说。
 

    但现在回看,或许并非如此。
 

    歼10确实比f16出现得晚了20年。
 

    但终归,赶在f22服役之前出现了。
 

    没有被拉开代差。
 

    真的都有了
 

    当周书万回过神来的时候,电视画面中只剩下隆隆飞离长安街的最后一个直升机编队。
 

    阅兵式已经结束了。
 

    但阅兵式造成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礼堂里面,一众学生刚刚还强压着的情绪总算爆发出来。
 

    “刚才刚才那是歼10吧”
 

    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听说过这个型号存在的。
 

    甚至有人在网上看到过试飞时候流传出来的照片。
 

    但那毕竟不是公开消息。
 

    谁敢保证是真的
 

    或者说,谁敢相信是真的
 

    要知道,六年前,歼7e才装备部队。
 

    两年前,歼8c才装备部队。
 

    但这一次
 

    阅兵式上的公开亮相,还有解说员的直接证实
 

    “那还能有假”
 

    礼堂另一边很快有人站起来大声回答道
 

    “刚才电视里已经说了,我国自行研发生产,除了歼10还能有什么”
 

    “而且我看,还是挂着导弹的,是不是说明已经装备部队了”
 

    又有其他人猜测道。
 

    “都上阅兵了,应该得服役了吧”
 

    “但我听说,歼10好像是前年才首飞的,两年就服役这不合常理吧”
 

    在座的到底都是学航空的,真到了这个时候,脑子还是比较冷静。
 

    “那至少也快了,否则谁敢把一种不靠谱的飞机弄到阅兵式上去”
 

    “确实”
 

    “有道理。”
 

    显然这个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但是,讨论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息
 

    型号确定了,接下来还有性能。
 

    “我觉得,既然国家已经决定把这个型号公开了,估计电视上很快就会有更详细的报道。”
 

    这个年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军事和武器装备日益增长的兴趣,央视已经开播了如军事天地等一系列节目,收视率相当不错。
 

    但很快,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讲台上的老师
 

    “老师,给我们分析一下吧”
 

    随着这一嗓子嚎出来,礼堂里面安静了一瞬间。
 

    所有人顿时反应过来
 

    在航空航天大学聊飞机,这不是有现成的专家么
 

    “对啊,老师,讲讲吧”
 

    台上负责放电视的是个刚入职没两年的年轻讲师,这功夫人都麻了。
 

    礼堂里面虽然多数是本科生,但也有不少硕士和老博,他的岁数都未必比某些延毕了的博士更大,哪见过这种阵势。
 

    再者说,他啥也不知道啊。
 

    哪有人能看一眼外形甚至还是在电视上看一眼,就能推测出性能的
 

    好在这个时候,礼堂的门突然被推开
 

    “阅兵式上的飞机刚才从咱们学校附近飞过去,有人拍到照片了”
 

    整个房间,瞬间炸了锅。
 

    感觉局面有点控制不住的老师赶紧找了个机会,掏出刚买不久的手机,给唐林天打了个电话,让校长想办法控制一下学生们被点燃起来的激情
 

    实际上,这次阅兵所造成的震动,远远不止是在国内。
 

    受制于转播技术的限制,华夏以外国家和地区所收到的“直播”信号,都有不小的延迟。
 

    甚至大多数国家根本就不会专门去直播。
 

    毕竟,即便是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1999年的华夏,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仍然不算是一个关注度和话题度很高的国家。
 

    但是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这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英国,伯明翰。
 

    张漫和合租室友一起,坐在一间国人开设的酒吧里面,和本地不多的几个华夏人一起,看着央视国际频道转播的画面。
 

    相比于国内的欢欣鼓舞举国欢庆,在这里,即便是在这间全是华夏人的酒吧里,气氛也要平淡得多。
 

    多数人之所以聚在这里,更多的只是一种对故乡的怀念,或者说,一众仪式感而已。
 

    只有张漫,看得非常出神。
 

    甚至握着酒杯的手都因为过于用力而微微发白。
 

    两年前,她从京航毕业,来到伯明翰读博。
 

    那时候,无论是张漫自己,还是她的家里人,自然都是没想过要让她回去的。
 

    但是,读博士这两年多下来,她的想法却开始出现松动
 

    作为一个聪明人,她很快发现,自己一个华夏人,根本不可能在这里接触到任何核心项目,虽然毕业无忧,但恐怕很难在英国找到真正对口的工作。
 

    绝大多数“前辈”留在这里的办法都是直接嫁个外国人。
 

    但张漫在国内就是个白富美,要是图这个,那还出国干什么,直接在国内找个金龟婿就完事了。
 

    而且,还有歧视。
 

    甚至未必是有意的。
 

    但无意的异样眼光,有时候反而更让人难以接受。
 

    “呼”
 

    张漫看着电视上的画面,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
 

    她仍然对于军事不感兴趣,目前研究的也是个相当边缘、跟航空根本没什么直接关系的方向,因此对于阅兵式上出现的装备并没什么了解。
 

    更让她怀念的,反而是紧随其后、在国内没什么人关注的群众庆祝活动。
 

    自从出国之后,已经很久没经历过那样的热闹场面了。
 

    “或许等毕业之后回去也不错”
 

    她这样想到。
 

    而相比于只是在胡思乱想的张漫,还有人关注着更加专业的地方。
 

    尽管普通民众不会关注,但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却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尤其是已经在和华夏进行合作的欧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