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摆脱困境(第2页)

“正好那名卖农药的科员说他店里有假农药,喝了顶多是对身体造成刺激但不会致命,可以制造舆论压力。余姓干部主动提出由他来喝,以博取同情和关注。张姓科员就跑回去把假农药拿了过来,为了让余姓干部放心,还当场喝了一大口,并没有什么异常反应。”

“余姓干部就把农药带回了家,第二天就带着农药到市里上访时,当场喝了下去,哪知道那瓶所谓的“假农药”实为高毒农药,对人体伤害很大,除了洗胃,根本没有其他救治手段,倘若不是当时市政府距离医院近,抢救及时,恐怕现在已经死了。不过我早上问了一下,余姓干部还处在昏迷状态,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医院方面表示,恐怕很难醒来。”

“有了这个线索后,我们就对这三个人进行了连夜突审,最终一个姓王的科员承受不住压力,交代了整个策划过程。这个姓王的科员和姓余的关系最好,两人曾经还是高中同学,又住在一个小区。姓余的跟局里领导打好关系,不再去上班后,就自已开了家公司,赚的是盆满钵满,让姓王的很是羡慕。姓余的就鼓动姓王的跟他一样,给领导送点好处,不再去上班,自已出来单干。姓王的看到姓余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便动了心思,果断的选择了这条路。然而,姓王的生意头脑不行,并没有赚到钱,还把自已的本钱亏了不少,导致家庭也不够和谐,他把这一切的过错都归咎于姓余的,如果不是受他蛊惑,也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再加上,姓余的平时总是自称老大哥,有些炫耀,让姓王的更加对他心生怨恨。”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姓王的虽然没有做生意头脑,但人长得帅气,平日里很受女性青睐,姓王的和姓余的住在一个小区,两家经常来往,姓王的就和姓余的妻子逐渐有了不正当关系。不过非常隐秘,并没有被外界发现,但姓王的担心时间一长,恐怕会被人发现,而那天大家商议由姓余的喝农药时,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个机会,若姓余的就此死去,不仅能摆脱他的阴影,以后和姓余的妻子来往更加方便。于是他重新买了一瓶高毒农药,悄悄的溜进姓余的家里,把农药给替换掉,这才有了后来的悲剧发生。”

“根据姓王的供述,我们在农药瓶上找到了他的指纹,并找到了他购买高浓度农药的药店,药店老板也证实了购买时间与案发前夜吻合。同时,小区的监控录像显示,当天姓王的确实朝姓余的所住的楼房方向去了。根据这些铁证,我们已经把人给控制起来了。”

听完万浩的讲述,江一鸣也没想到事情竟会如此复杂,原本以为只是一起简单的投毒案,没想到背后竟牵扯出嫉妒、背叛与谋杀的重重黑幕。

“既然事情查清楚这是一起刑事案件,立即与宣传部联系,将案情进行通报,避免有心人利用这起事件制造舆论风波,误导公众猜测。”

江一鸣也松了一口气,倘若姓余的只是单纯因为被辞退而喝农药,确实会给他造成一定的麻烦。但现在案件定性为蓄意谋杀,反倒让舆论引导有了明确方向。

案件的真相曝光后,公众哗然,而媒体的关注也迅速转向对人性贪婪与道德沦丧的反思,以至于没有多少人再关注被辞退人员的问题。

没有了媒体的关注,再加上临江市有力管控,被辞退人员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安排,毕竟继续上访也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影响自已的生活。倘若被定性为煽动闹事的骨干,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这件事就这样平息了下去,曾经喧嚣的风波渐渐归于沉寂。

江一鸣与郭临野相继去多个省会和重要城市去招商引资。

郭临野去了半个月返回后,江一鸣就立即带着一帮人前去江浙省招商引资。

江一鸣以私人名义拜访了李正权一家,并在李正权家里吃饭,杨晶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饭菜。

吃过饭后,江一鸣跟随李正权,来到了他的书房。

两人随意的聊着,主要是聊江一鸣在东江省工作是否顺利,了解到杜书记非常照顾江一鸣,李正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杜书记能如此器重你,说明你平时的工作得到了他的认可,这是好事,但也要时刻保持清醒,越是走得顺,越要谨言慎行。”

“好的李伯伯。”

江一鸣说道:“还有一个原因,我和杜书记的外甥女很早就认识,她没少帮我说好话,所以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李正权听后微微点头,笑道:“人情确实能起到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已的本事站稳脚跟。倘若你没有能力,以杜家乐现在的地位和眼界,并不会因为这种人情而对你另眼相待。他看重的是你能为地方带来实绩,能稳住局面,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