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结果(第2页)




    加上大家已经猜到杨轩是以身入局,皇帝不可能不知道。



    再想到于谦作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于谦的此种行为,是否带有皇帝的意思呢?



    客观来说,大家对于杨轩这种以身入局,舍弃身前身后名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的行为很敬佩。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默认了不杀杨轩。



    只不过杨轩的所有荣誉是不可能留下了。



    而且成化一朝的史书上也不会写杨轩的好话。



    只会写杨轩狼子野心,是皇帝朱见深念及杨轩一生都在为都忙劳碌,最终功过相抵,加之年过百岁,令其归养金陵。



    在成化一朝,倒杨就是政/治正确。



    这和知不知道真相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不能再出现一个杨轩这样的人。



    这也就是现在(小说中),要是换做汉朝时期,杨轩这样的人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抄家灭族。



    看看霍光,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哪怕是知道真相,也不可能让杨轩这样的人活。



    秦国商鞅变法强秦,严重损害了老世族的利益,可最终的下场还不是五马分尸。



    而杨轩的新政,触动了官绅阶级,军中在地方上深耕近百年的军阀的利益。



    文武都被他给得罪了。



    按照正常情况下来说,朱见深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对杨轩抄家灭族,并废除其掌权时所颁布的一切新政。



    如此,朱见深便能快速获得官绅阶层和军中利益集团的拥护,他才能更快的坐稳这个皇位。



    但朱见深的选择只是处理杨轩,而对于新政不废除,还要巩固,维护。



    现在朝中的百官绝大多数都是杨轩给朱见深留下的,他们知晓大义,明白新政对大明的好处。



    但他们自身的利益也确实因为新政而受到损失了。



    人心思变,短时间他们可能不会说什么,时间长了,谁也说不准。



    所以,对此,朱见深也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出让一些利益。



    就比如调整官员俸禄,对于冰敬炭敬这类计划外的收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出让一部分皇庄的利益到国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