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6章 死者身份
小林拿着检材和报告快步走出解剖室,张凯则留在原地,对着解剖台旁的现场照片陷入沉思。照片上的帆布布袋、扳手碎片、烟蒂,与解剖发现的颈部压痕、金属碎片、搏斗痕迹,正一点点串连成线索链——虽然死者身份尚未明确,但死亡时间、死因、抛尸过程的精准判定,已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他坚信,只要技术科能从检材中找到关联证据,结合侦查人员的排查,终将锁定嫌疑人,让这起隐藏在浑浊渠水下的罪恶无所遁形。
此时,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陆川已收到张凯的初步解剖结论。他看着报告上“机械性窒息”“勒颈致死”“死后抛尸”等关键信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随即拨通了王帅的电话:“立即调整排查重点,一是围绕5-7天前凌晨,排水渠上游拆迁工地及周边的建筑行业人员,找符合‘身高175-180cm、体重70-75公斤、抽利群烟’特征的人;二是排查近一周内失踪的40-50岁男性,尤其是从事维修、建筑行业的,重点比对dnA信息;三是扩大排水渠上游的勘查范围,找可能的第一案发现场和搏斗痕迹,务必在48小时内有新突破!”
夜色渐深,解剖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张凯整理好解剖记录,将所有检材的检测需求按优先级列成清单,送往技术科。他知道,这场与水和时间对抗的尸检,只是案件侦破的第一步,后续的证据比对和侦查排查,才是揭开真相的关键。但他有信心,凭借精准的解剖结论和细致的线索分析,这起隐藏在浑浊渠水下的罪恶,终将被正义的阳光照亮。
法医张凯的解剖结论传到张辉手中时,已是深夜11点。“男性,40-50岁,身高178cm,死亡时间5-7天前,职业或与维修、建筑相关,左腕部有黄铜工具碎片,最后一餐傍晚6-8点进食”——这些关键特征被张辉用红笔醒目地圈在笔记本上,随后他带着四名队员走进刑侦支队的失踪人员核查办公室,灯光下,六台电脑屏幕同时亮起,蓝色光映在每个人布满倦意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