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笑傲江湖(帝国时代 上)(第2页)
“教化之道,润物无声,贵在持之以恒。金银可堵庸人之口,唯此朗朗书声,方为熔铸人心、永固疆圉之根本!文化部诸臣,当深体朕‘知行合一’之圣意,于新土之上,行圣贤之道,开万世太平!”
他搁下笔,望向窗外。
秋日的阳光洒在紫禁城金色的琉璃瓦上,璀璨夺目。这光芒,正跨越万里波涛,照耀在鹿儿岛的社学堂前,也照耀在那些身着新领的汉服、口诵“日月所照,皆为明土”的东瀛孩童身上。
一场以文化为利剑,以教化为熔炉,旨在将新附之地彻底锻入帝国肌体的宏大工程,正伴随着圣谕的指引和金银的流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在东瀛列岛乃至更遥远的未来疆域上,隆隆推进。
帝国的边疆,在刀剑征服之后,正被另一种更坚韧的力量——文字、语言、衣冠和思想——重新塑造和固化。
………………
昭武八年,(1605年)。
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春日下流淌着金色的光芒。
乾清宫西暖阁内,易华伟的目光缓缓扫过户部呈上的最新黄册。当“一亿八千三百六十七万口”这个数字映入眼帘时,这位以铁血手腕征服东瀛、又以宏图远略经营天下的帝王,嘴角终于扬起一丝笑意。
自昭武元年伊始,易华伟力排众议,在皇庄御田亲自试种土豆(马铃薯)、玉米(玉蜀黍)、番薯(甘薯)。
在验证其耐瘠薄、高产、易储的特性后,朝廷颁布《劝垦新粮令》:
凡开垦山坡、河滩、沙地等“非良田”种植新作物者,免田赋五年。
由各府县衙设“劝农所”,免费或低价贷发薯种、玉米种,并派农官指导种植、储藏(如地窖存薯、玉米脱粒晒干)。
并将番薯定为“备荒第一粮”,严令北方易旱州县及新辟之东瀛省广植。其“藤蔓可活人,块根能果腹”的特性,在随后数年的局部旱涝中,活民无数。
新设的东瀛省原武士庄园被没收后,大片土地被划为官田,由征发劳役大规模种植土豆、玉米。番薯则因其对土壤要求极低,迅速在九州、四国的丘陵地带铺开。短短三年,东瀛便从潜在的粮仓变成了实打实的余粮输出地。
传统稻麦亩产(江南熟田)约2-3石(约300-450斤)。而土豆、番薯在中等田亩产可达20-30石(鲜重,折合口粮约5-7石),玉米在北方旱地亩产也达4-6石,且不占主粮田!
这场“薯玉革命”彻底改变了帝国的粮食版图:北方旱塬、南方丘陵、新辟边地,大片以往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变成膏腴之地。
粮食总产量在三年内激增四成以上,仓储充盈,太仓、常平仓爆满。
丰沛且廉价的粮食(尤其是薯类),成为支撑人口爆炸的第一块基石。原本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民、隐匿山林的“隐户”,看到了养活更多子女的希望。
粮仓充盈后,易华伟以空前力度推行人口增殖政策,释放被旧有体制束缚的劳动力。
通过颁布《昭武滋生人丁优免令》直接减轻生育负担,刺激底层生育意愿。
法令规定,凡一户育有三子(及以上)且存活至十岁者,由县衙赏银二十两,赐“积善之家”匾额;五子以上,赏银五十两,免除该户一成年男丁徭役。*真金白银的奖励,让“多子多福”从观念变成现实利益。
各府县设“慈幼局”,收养弃婴(尤其女婴),并雇乳母喂养。存活弃婴,成年后优先编入官办工坊或移民实边。此举有效遏制了因贫困导致的杀婴(尤其女婴)现象。
前明及万历初年,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沉重,导致大量农民为避税赋,托庇于豪强门下成为“隐户”(不入官府黄册),或逃入山林湖泽。易华伟借征服东瀛、推行新税制(如东瀛的“一条鞭法”试点)之机,双管齐下:
颁布《自首隐丁令》,既往不咎,鼓励隐户主动向官府登记,授以无主荒地(优先分配新作物种)或安置于官办场矿。同时,严惩继续隐匿人口、田地之豪强地主,轻则罚没家产,重则流放东瀛矿场!
在东瀛省及北方数省,强力推行土地清丈(鱼鳞册),并试点“摊丁入亩”——将人头税(丁银)部分摊入田亩税中征收,无地、少地者负担大减,从根本上削弱了百姓成为隐户的动机。
此策成效惊人,三年间,全国黄册新增人口中,超过四千万是重新登记的“隐户”及其家属!大量青壮劳动力从豪强的私田和山野中释放出来,成为垦荒、工矿、建设的生力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东瀛的金银铜铁硫磺),在朝廷有意引导下,点燃了手工业与早期工业化的火花。
南京龙江宝船厂全面恢复扩建,引入东瀛优质木材(如桧木)、南洋硬木。长崎港依托其深水良港和东瀛木材、铁矿资源,设立“东洋造船提举司”,规模更胜龙江。
汲取西法(葡、荷),采用多层贯通甲板,标配重型红夷炮四十门(下层),佛郎机速射炮三十门(中层),大发熕船技术改进的旋转炮塔四座(上层)。首舰“定东瀛”号下水,排水量预估两千五百吨,成为东亚海上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