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笑傲江湖(帝国时代 上)(第3页)

 

另有“飞霆级”高速巡洋舰,该船型修长,全帆装(硬帆与西洋软帆结合),装备“迅雷铳”燧发枪步兵两百人及“百虎齐奔”火箭发射架,专司护航、侦察、破交。

 

两大船厂年均可下水千料以上战舰二十艘,大型商船五十艘。帝国水师规模冠绝全球,海上丝绸之路运力激增三倍。

 

佐渡金山、石见银山产量稳定在年白银三百万两以上!别子铜山(四国)、足尾铜山(关东)的优质铜矿,支撑起帝国铸币(“昭武通宝”铜钱)及火器制造。东瀛各地硫磺矿保障了火药供应。

 

改进燧发机括可靠性,增加简易标尺,提升中远距离精度。工部于天津、广州、东瀛府(江户)设三大军器局,年产能力达十万支!

 

借鉴红夷炮与佛郎机优点,铸钢(灌钢法改良)炮管,子母铳结构,射速更快,重量减轻。成为陆军攻城拔寨主力。

 

工部成立“格物火药局”,由道士、炼丹师、匠人组成,在易华伟“验之以实”的旨意下,不断试验硝石提纯、硫磺精炼、木炭配比。颗粒化黑火药成为制式装备,爆速与威力提升五成!更隐秘的“雷汞击发药”研究已获突破性进展。

 

易华伟钦命设立于苏州的皇家研究机构,汇聚天下巧匠。于昭武七年,在巨额资金投入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驱动下,第一台水力驱动、拥有三十二锭的“龙女”纺纱机研制成功!效率是传统纺车的三十倍!虽未大规模推广,但曙光已现。

 

在北方(河北、山东)、湖广、东瀛(关东平原)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松江(上海)、苏州的棉布工坊规模空前,采用分工协作(纺、织、染、踹分离),年产出以百万匹计。“松江布”行销南洋、印度、甚至通过葡商远销欧洲。

 

官窑民窑齐放,青花、五彩、斗彩瓷器在“昭武”审美(融合宫廷华丽与东瀛侘寂元素)下推陈出新。东瀛有田烧的技师被引入交流。瓷器与丝绸、棉布构成帝国出口三大支柱,白银滚滚流入。

 

帝国这一亿八千万人口中,近半是十五岁以下的少年!易华伟深知,他们的头脑,是帝国未来最大的富矿。

 

在文化部强力推行下,“大明社学”已覆盖全国县乡及东瀛各府县。七岁以上孩童入学率超五成(城镇更高),《训蒙集》、《圣谕广训》的诵读声成为时代背景音。

 

除传统儒学书院,朝廷资助、地方贤达创办的“格致书院”、“算学堂”、“舆地(地理)馆”在南北大城涌现。课程涵盖基础算学、简易几何、本国及外域地理、农工基础、甚至基础物理(力学、光学)。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核心理念,强调学以致用。

 

东瀛省的科举体系运行三年,已产生数百名秀才、数十名举人。他们被充实到基层吏员、税官、社学教习岗位,成为帝国统治在地方的延伸触角。其策论中关于“矿山管理”、“推广新粮”、“安抚归化民”的务实建议,常被朝廷采纳。

 

宣化部“外任五年”成为士林晋升的黄金通道。一批在东瀛、安南、云贵等“新土”、“边地”历练归来的官员,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开阔视野回到中枢或担任地方大员。他们务实、敢为的作风,冲击着旧有的官僚习气。

 

朝廷组织“博闻郎”制度:选拔年轻翰林及书院优秀学子,由鸿胪寺、市舶司官员带领,远赴琉球、南洋(吕宋、暹罗)、印度果阿(葡占)甚至随船队远行,记录风土人情、物产商贸、海道夷情。归国后,其见闻录成为朝廷制定外交、贸易政策的重要参考。

 

北洋水师提督府在天津卫挂牌,郑芝龙长子郑森(郑成功)以弱冠之年,统领新锐“镇海级”战舰十艘,巡弋渤海、黄海,震慑朝鲜、女真,护卫京畿海上门户。

 

南洋都护府(暂驻吕宋马尼拉)设立。以强大的水师为后盾,迫使苏禄、渤泥、马六甲诸国重新确认朝贡关系,保障香料、锡矿、稻米航路畅通。葡萄牙人退守澳门、果阿,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触角被严格限制。

 

工部“格物火药局”关于“雷汞”和“蒸汽之力”的密奏,静静躺在易华伟的案头。更多的“博闻郎”被派往西洋。易华伟给郑芝龙和郑森的密旨中写道:“舰炮之利,终有竟时。格物致知,巧夺天工,方为万世之基。东瀛之金,当铸探索之舟!”

 

一亿八千万张需要土地和机会的嘴,是压力,更是动力!向肥沃的东北(辽河平原、松嫩平原)移民实边的政策已开始制定。东瀛省作为成熟的移民接收地,继续吸纳内地过剩人口。更遥远的“新大陆”传说,开始在一些胆大的海商和失地农民中流传。

 

帝国的机器在充足的燃料(粮食、人口、金银)和精密的构造(改良的官僚体系、初兴的科技)下,以前所未有的功率轰鸣运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