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笑傲江湖(帝国时代 中)
公元1608年,昭武盛世迈入第十个年头。帝国疆域横跨两洋,人口突破两亿,金银如潮水般涌入太仓。
此刻的易华伟,将目光投向了重塑神州大地的宏伟蓝图——修运河、筑新城、建学宫、扩海港。
一道道大兴土木的旨意自紫禁城飞出,却未激起半分民怨。相反,市井坊间热议着“工程券”的红利,工匠们争抢“国营工坊”的工牌,流民在工地上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一场以“财、技、制”为根基,彻底颠覆“劳民伤财”旧规的营造革命,正席卷帝国。
易华伟深谙,无休止的征发徭役、加征田赋,乃前明土木之役遗祸之源。新朝营造,首重“府库充盈,民不加赋”。
佐渡金山、石见银山年输白银四百万两,成为帝国工程的“永续金库”。工部、户部联合设立“昭武营造司”,专户存储,所有国家级工程(运河、驰道、皇陵除外),概由此金支付,不动内地税赋分毫。
工部于《京报》及各地衙署张贴工程预算明细(如“开胶莱新河,预算库银二百八十万两,用工七十万,工期三年”)。款项来源明确标注“东瀛矿赋”,让百姓知晓“非取汝脂膏”。
针对盈利性工程(如疏浚后收取船钞的运河、出租的官仓、收费驰道),昭武营造司发行“昭武工程利券”。
面额分十两、五十两、百两,年息五分(5%),以工程未来收益担保。认购者凭券可于工程盈利后,在户部指定钱庄按年领息,十年后还本。
此券一出,富商巨贾、致仕官员、甚至小康之家争相抢购。仅“重修京杭运河利券”一期,便吸银五百万两,远超预算!民间资本汹涌流入国家建设,反哺民生。
又新设商业部,以商补工。特许经营权拍卖,对附属设施开发权公开竞标。如:沿运河新修官仓、码头、闸坝周边商铺的三十年特许经营权,拍得白银一百二十万两。
新城(如天津卫扩建区)内指定街坊“地皮开发权”,由中标商号自建商铺住宅出租,朝廷抽税二成,拍得九十万两。商贾视其为“坐地生金”良机,踊跃竞标,所得款项直接冲抵工程成本。
易华伟亲题“格物减民劳”匾额悬于工部大堂,以皇权推动技术革命,最大限度减少人力消耗。
在运河工地、大型石场推广“龙骨翻车”升级版——“天河车”。以水力驱动巨型链轮,带动数十个挖斗连续作业,效率百倍于民夫!一具“天河车”可替代五百壮丁。
开采石料,摒弃人抬牛拉。架设硬木包铁滑轨,以牛马或水力绞盘牵引石料滑车。北京西山石料场采用此法,运力提升二十倍,伤亡锐减。
筑城夯基,弃用人力木夯。工部匠造铸铁夯头,以牛马牵引或水力驱动,利用杠杆原理反复起落。天津新城墙基,原需万夫夯筑三月,现三千人操“神行夯”,一月即成,坚如磐石。
六月,工部颁布《营造法式新编》,统一全国砖瓦尺寸、梁柱规格、枓栱样式。于运河节点(如淮安、临清)、大城近郊(如北京房山、南京龙潭)设“国营建材总厂”。
总厂内,水力驱动锯木、碎石、压坯机械轰鸣,流水线作业。所产标准青砖、琉璃瓦、榫卯木构件,经漕船运抵工地,工匠只需按图组装。应天府新城墙,七成墙体为预制砖块砌成,工期缩短一半。
轻罪犯、战俘(尤其东瀛武士)不再流放或处死,编为“技役营”。
强壮者经培训,操作“天河车”、“神行夯”等重械,或于石场、林场从事危险作业。
巧匠(如原东瀛刀匠、木工)则入建材厂,专事精密构件加工。
营中实行“工分赎罪制”:每日完成额定工分,折抵刑期;超额者赏钱粮。此举既解决高危劳力缺口,又使罪囚有盼头,工程劳役中,罪囚占比超三成。
十月,易华伟下旨:“兴大工,非损民,实乃养民、富民之机!”一套惠及底层的人性化制度,让役夫从苦力变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