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笑傲江湖(帝国时代 中)(第2页)
彻底废除无偿征发徭役!所有工程用工,必须明榜招募,按技付酬。
壮工(挖土、搬运):日薪三十文(市价二十文),管两餐干饭,旬日有肉。
技工(木匠、瓦匠):日薪八十至一百二十文,视手艺而定。
机械操作手(如天河车舵工):日薪两百文,等同低级军官!
工钱日结或旬结,由昭武营造司专员现场发放铜钱或“工票”(可于官仓平价兑米)。运河工地上,“日结百文,顿顿见荤”的口号吸引流民蜂拥而至。
役夫登记入“工籍”,由营造司统一投保。工伤者,官费医治,另补三月工钱;亡故者,抚恤银二十两,子嗣可入“慈幼局”或“匠童营”。
工地设简易学堂,役夫子嗣可免费入学,授《训蒙集》、算学基础。优秀者推荐入州县社学,彻底改变“役户代代为役”的宿命。
招募流民时,优先录用携家带口者。工程间歇期,由官府组织在工地附近垦殖河滩、丘陵荒地,所垦之地,免赋五年,垦熟后归垦者所有。
胶莱新河两岸,三十万流民役工,两年内开荒七十万亩!工程竣工时,许多人已是有产农户,自愿留下定居,反成新河维护的根基。
在“财、技、制”三股洪流的推动下,一项项旷世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惠泽矗立起来:
胶莱新河(帝国血脉)连通胶州湾与莱州湾,避绕山东半岛惊涛,缩短漕运海路千里!
该工程耗银三百万两,七成出自“工程利券”,三成由运河未来船钞担保。三十具“天河车”昼夜疏浚,滑轨运石百万方,“神行夯”筑堤如铁。雇役二十万,日均耗粮六千石,无一例饿殍。竣工时,沿岸新增良田百万亩,流民安家者十万户。
扩建港口,筑棱堡式城墙,内设市舶司、巨型官仓、造船厂。
地皮特许权拍卖抵充四成造价,东瀛金补余款。预制青砖占七成,水力起重机吊装巨木。全城地下砖砌“龙吐水”排水系统(借鉴宋汴京遗法)。三万技役营罪囚操作机械,五万雇工日结钱粮。新城未成,商户已竞租铺面,预缴租金充作工费。
北京西山,依山而建的“昭武太学”规模十倍于旧皇家学院,设格物、航海、农学等实学院。
当最后一块“昭武太学”的琉璃瓦在西山落成,易华伟携任盈盈登临天津新城钟楼。
俯瞰脚下:运河上千帆竞发,新城内商旅云集,书院中学子如织。工地旧址上,曾经的役夫已变成拥有田宅的自耕农,孩童在社学中诵读圣谕。
任盈盈疑惑道:“皇上,臣妾曾读史,见秦筑长城、隋凿运河,皆民怨沸腾,社稷倾覆。今我朝工程百倍于前,为何百姓箪食壶浆,竟有欢颜?”
易华伟将一枚“昭武工程利券”放入任盈盈手中,金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秦隋之弊,在竭泽而渔!视民力为草芥,取财富如囊沙。”
“朕之法,在与天下共利!”
“以东瀛之金,免赋税之征——财通!”
“以格物之巧,代血肉之躯——技革!”
“以雇役之酬,养千家万户——制惠!”
“更以工程之利,许万民共享——此券岁岁生息,老幼可持!”
“民非愚钝,孰不愿家国有盛象?但使劳有所得,伤有所养,利有所期,则举锸如云,非为役使,实乃共筑煌煌盛世!”
钟声回荡在渤海之滨,也回荡在帝国两亿子民的心中。昭武的土木,不再是血泪斑斑的丰碑,而成为一条条流通财富的河,一架架攀升阶层的梯,一座座凝聚民心的塔。
当工程券的红利年复一年落入寻常百姓的陶罐,当蒸汽机的雏形在格物院中喷出第一口白雾,这个帝国正以最坚实的根基,托举着一个超越所有旧时代的、真正属于万民的黄金世纪。
……………
昭武一十二年。
昭武帝易华伟于奉天殿大朝会,做出一项震动宗庙、颠覆祖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