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笑傲江湖(帝国时代 下)(第2页)
抚夷司:处理与拓殖地土著的“交涉”(怀柔或镇压),协调资源分配。
监军司(实为西厂掌控):向各亲王藩国、大型拓殖团派遣“观察使”(实为密探),监视动向,密报不轨。
北洋、南洋水师的任务,增加了为亲王藩国提供“有限度”支援(需藩国支付费用),以及巡航重要航道,稽查未持“凭引”的私掠船,确保拓殖活动大致处于朝廷规划的框架内。
宣化部紧随拓殖步伐。哪里有千人以上的明人据点,哪里就会出现“大明社学”和穿着儒袍的教习,《昭武圣谕》和汉语的诵读声,成为新土地上最鲜明的帝国印记。
大明帝国犹如一艘巨轮,以皇室亲王为艏像、万民欲望为风帆、铁血律法与舆图利刃为舵轮的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决绝姿态,冲破了东亚大陆的千年海岸线,驶向波涛汹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深蓝时代。
易华伟站在奉天殿的玉阶上,仿佛能听到万里之外,楚王的舰队劈开金山洲的浪涛,齐王的牧人在南溟巨岛追逐袋鼠,闽南汉子在香料林中挥汗如雨,晋商驼队穿越罗荒野的冰风…分封的亲王与拓殖的万民,如同帝国伸向全球的无数触手,将大明的日月旗,插向地图上每一个尚属空白的角落。
这是一场以整个民族为赌注的豪迈远征,其波澜壮阔,远超任何史书的想象。
…………………
昭武十二年,十月。
西岳华山。
深秋的寒意已攀上秦岭,将漫山遍野的苍翠染上浓淡不一的金红与赭黄。
山风凛冽,卷过千仞绝壁,发出呜咽般的呼啸,吹散了低垂的云霭,露出下方蜿蜒如带的黄河与关中平原的辽阔沃野。
一条新拓的、可供四马并行的宽阔石阶,如同一条灰白色的巨龙,从山脚盘旋而上,直抵南峰之巅的封禅台。沿途可见被伐倒的古木桩和巨大的岩石被挪移的痕迹,这是二十万民夫与工部巧匠,耗费三年之功,为天子御驾亲临开辟的通途。
封禅台雄踞于拔仙台之侧,背倚万仞绝壁,俯瞰八百里秦川。平台由巨大的汉白玉石铺就,在稀薄的秋阳下泛着清冷的光。
平台中央,一座九层青铜大鼎巍然矗立,鼎身铭刻着帝国十二年来开疆拓土、兴修水利、推行新政的功绩铭文,鼎腹内,上好的松木炭火正熊熊燃烧,青烟笔直升腾,融入高远的蓝天。
鼎旁,一座由精钢齿轮与黄铜管道巧妙构成的复杂仪器——“浑天动力仪”正在运转,其核心是一个小型的高压蒸汽锅炉,带动着精密的天球仪缓缓旋转,模拟日月星辰的运行,象征着帝国对天地至理的探索与掌控。仪器的嘶嘶排气声,在这肃穆的山巅,增添了一丝奇异而威严的现代气息。
平台四周,旌旗蔽日。
玄黑色的龙旗、赤红色的朱雀旗、代表皇后身份的凤旗、象征武力的刀剑交叉旗,在强劲的山风中猎猎作响。
旗帜下,是三千名身着玄甲、手持最新式“昭武连珠铳”的御林军精锐。他们肃立如林,铳口的精钢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腰间“震天雷”隐约可见。
这支武装到牙齿的部队,无声地宣告着帝国武力的巅峰,足以让任何绝世高手心生寒意。
更远处,是身着各色门派服饰的武林人士,从少林、武当的掌门长老,到五岳剑派、昆仑、崆峒、青城等大小门派的代表,乃至一些归顺朝廷的绿林魁首,皆垂手肃立,目光复杂地望着台中央。空气中弥漫着松脂、炭火、金属机油以及山间清冽的寒气混合的独特味道。
吉时已至。
“呜~~~~”
浑厚悠长的号角声撕裂了山风的呼啸,九响钟鸣自山巅荡开,声传百里。
身着十二章纹玄色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的易华伟,在万众屏息中,缓步登上封禅台最高处。身形挺拔如华山孤松,面容在冕旒的珠玉摇曳后显得沉静而威严。
十二年的帝王生涯,早已洗去了江湖的跳脱,唯有一双深邃的眼眸,偶尔掠过一丝洞悉世情的锐利,那是紫霞混元功臻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圆满境界的外显,周身气息圆融内敛,却又仿佛与这方天地隐隐共鸣。他每一步踏在汉白玉上,都沉稳如山岳,无形的气场让离得最近的几位掌门都感到呼吸微窒。
他身后半步,是两位盛装的皇后。
任盈盈身着深紫色蹙金绣凤宫装,云鬓高耸,金凤步摇随着步伐轻颤。她容颜依旧绝丽,岁月增添了雍容气度,但那双明眸深处,属于日月神教圣姑的慧黠与不羁并未完全褪去,此刻只是被皇后的威仪巧妙地包裹着。她步履从容,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或敬畏或复杂的武林故旧,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