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笑傲江湖(帝国时代 下)

 亲王就藩只是帝国扩张的旗舰。易华伟知道,真正的伟力蕴藏于万民之中。他授意文化部与通政司,以官方喉舌《京报》为主阵地,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海洋热”宣传: 

 《异域奇谭录》专栏连载“博闻郎”们带回或“加工”的海外见闻;《金山梦华记》:描绘“金山洲”河流中“俯拾皆金沙”,巨木参天(红杉),土人(印第安人)“以彩石(绿松石)易针线,视金如石”。 

 《南溟仙岛志》:渲染“南溟巨岛”有“不耕自熟之麦”(野生谷物)、“负囊跳行之兽”(袋鼠)、“黑石可燃”(煤炭),海岸“珍珠盈尺”。 

 《香料天国之行》:细述“宝魏国”所在岛屿,“一树之香,十室之赋”;丛林中有“金丝之鸟”(极乐鸟)、“温顺巨象”。 

 这些“报导”半真半假,极尽夸张之能事,将海外描绘成流淌着奶与蜜、俯拾皆黄金的乐土。 

 《昭武英烈传》系列重点塑造民间开拓者的英雄形象。 

 《豪商林振海破浪开吕宋》:讲述福建海商林某,得官府“拓殖凭引”,率船队、乡勇数千,驱逐盘踞吕宋的西班牙残部,建立华人聚居港口,被朝廷敕封为“吕宋宣慰使”的故事。 

 《罪军百户张破虏雪域建奇功》:讲述一名获罪军官,戴罪率流放囚徒及招募贫民,穿越酷寒“罗荒野”,在极北之地建立据点,发现巨大毛皮兽群(貂、狐),献皮万张获赦封爵的事迹。 

 所有文章重点突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海外建功亦封侯!”的主题,点燃底层改变命运的渴望。 

 《京报》头版刊载《昭武皇帝鼓励拓殖惠民诏》详解: 

 任何大明子民(不含归化东瀛人等等)经官府审核(无重罪、有资财或技能),皆可申领。凭引注明目的地、可招募人数(通常百人至千人)、允许携带的武器种类(刀、矛、弓箭、少量火铳)。 

 发现无主之地并建立稳固据点(千人以上,耕种或开矿)者,授世袭百户,领该地巡检使之职。 

 拓地超百里、民逾万户者,封世袭伯爵,置府设县,子孙世袭土官! 

 献珍稀物产图谱、航道海图经核实者,赏千金,授勋位。 

 新拓之地,商货往来,十年免税! 

 朝廷的煽动与政策的甜头,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冷水,瞬间引爆了民间积蓄已久的能量。 

 闽浙粤沿海大商号(泉州李旦家族、广州潘氏集团)闻风而动。他们倾尽家财,打造或购买大型福船、广船,甚至向朝廷租借退役的“靖海级”战舰护航。 

 几大家族持“拓殖凭引”,直航“金山洲”淘金、“香料群岛”垄断香料贸易、“南溟巨岛”圈占牧场。他们携带大量铁器、布帛、瓷器作为贸易品,更招募私兵(称“护商队”)、工匠、失地农民,规模动辄数千人。如泉州海商陈氏,组建十五艘大船的舰队,载员三千余,目标“金山洲”! 

 内地因土地兼并、人口压力而破产的农民,城市中竞争失败的手工业者,在《京报》描绘的“海外桃源”和“世袭百户”的诱惑下,纷纷变卖微薄家产,举家(或同乡结伴)投奔沿海。 

 他们或依附于大商队的船队,或由同乡会馆组织,购买小型船只(甚至渔船改造),形成浩荡的移民船队。目标多为距离较近、气候适宜的“中南大洲”湄公河三角洲、“南溟巨岛”东海岸。口号是:“与其饿死沟壑,不如搏命海外!” 

 各地官府乐得将监狱中的轻罪犯(盗匪、逃户、械斗者)甚至部分重刑犯(许以特赦),打包塞给持有“拓殖凭引”的船主,充作开拓的廉价劳力和先锋敢死队。 

 更有无数亡命徒、江湖客、渴望一夜暴富的投机者,自带刀剑弓弩甚至火铳(黑市购买),登上驶向未知的航船。他们的目标是“金山洲”的河流、“香料群岛”的深山,用血与火抢夺第一桶金。 

 在“知行学堂”接受过基础格物、算学、农技培训的青年,以及掌握造船、冶铁、烧瓷、织造等技艺的工匠,成为开拓队伍中的“技术骨干”。他们被高薪招募,负责在新据点建立简易工坊、传授技术、规划建设。朝廷暗中鼓励,甚至提供小额“技助贷”。 

 面对这汹涌澎湃的民间拓殖浪潮,易华伟在推动的同时,也布下了严密的控制之网: 

 理藩院,新设于紫禁城东侧的庞大机构,直属皇帝。它不仅是管理亲藩的衙门,更是监控所有海外拓殖活动的神经中枢。 

 其下设四大部门: 

 舆图司:不断更新、校正《万国堪舆图》,收集分析各方传回的地理信息。 

 考功司:审核“拓殖凭引”,记录各拓殖点进展,核定功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