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大唐双龙传(凭什么 下)(第2页)

昨夜在驿站简陋的房间里,易华伟那番冷酷而精准的剖析,如同魔咒般在她脑海中反复回荡。那些直指静斋存在根基的质问,像无数根冰冷的针,刺穿了她自幼被灌输的信念铠甲。她试图默念静斋心法,试图观想佛像的庄严,试图以剑心通明澄澈心神,却都徒劳无功。

易华伟的话语,带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逻辑力量和洞穿本质的漠然,在她坚固的道心上凿开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她一夜未眠,精神萎顿,往日那空灵清圣的气息也黯淡了许多。

易华伟对此视若无睹。依旧在闭目养神,仿佛昨夜那番足以颠覆白道信仰的宏论不过是拂去衣上微尘,气息沉凝如山岳,与师妃暄的紊乱形成鲜明对比。

车行半日,终南山脉苍莽的轮廓映入眼帘。

冬日的山峦覆盖着斑驳的积雪,墨绿的松柏顽强地刺破白色,更显肃穆深沉。马车在山脚一处僻静的岔路口停下,前方已无车马能行之路。

“前辈,帝踏峰到了。”

师妃暄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浓浓的疲惫。她率先下车,寒风卷起她青布长衫的下摆,单薄的身影在苍茫山色中显得格外萧索。

易华伟随后下车,依旧裹着那件厚实的灰色棉袍,风帽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线条冷硬的下颌。他抬眼望向层峦叠嶂的终南山,目光平静无波。

山路崎岖,覆着冰雪。

师妃暄默默在前引路,脚步不复往日的轻盈,显得有些沉重迟滞。易华伟步履沉稳,踏在冻硬的雪壳上,发出清晰的咯吱声,不疾不徐地跟在后面。两人一前一后,沉默地向着山深处行去。

山路盘旋向上,松涛阵阵,寒风凛冽。行了约莫一个时辰,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

一座巨大的石牌坊矗立在山道入口,横跨路径。牌坊以古朴的青石雕琢而成,饱经风霜,石纹深刻。牌匾之上,以雄浑苍劲的笔法刻着十个大字:

家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字迹透着一种超然世外的缥缈与深邃。牌坊之后,便是通往帝踏峰慈航静斋的唯一路径。云雾缭绕,将山道和深处的建筑群遮掩得若隐若现,确如“云深不知处”。

师妃暄在牌坊前停下脚步,望着那熟悉的字迹,眼神复杂。这里曾是她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圣地。而此刻归来,身边却带着一个意图颠覆静斋根基的恐怖存在,她自己更是心乱如麻。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强打起精神,回头看了易华伟一眼,低声道:
“前辈,请随我来。”

穿过牌坊,山道变得更加幽深。古木参天,枝桠虬结,挂着晶莹的冰凌。走了约百步,第一道木门出现在眼前。

门扉由厚重的古木制成,未经漆饰,露出木材本身的纹理和岁月打磨的痕迹。门环是青铜铸造,饰以简洁而精致的莲花纹样,象征着佛门的清净无染。

师妃暄上前,并未叩门,只是伸手在门环上以特定的节奏轻抚了几下。木门无声地向内开启,仿佛有机关牵引。门后是一条更显幽静的石板小径,蜿蜒深入林间。

易华伟的目光扫过门环上的莲花纹,眼神淡漠。这种象征性的隔绝,在他眼中毫无意义。

一路向上,每隔一段距离,便出现一道相似的木门。第二道、第三道……门扉的材质、大小略有差异,但风格统一,古朴厚重,门环无一例外都装饰着莲花。

每一道门后,景致都似乎更加幽深一分,林木更加苍翠,山势更加险峻,云雾也更加浓厚。空气清冽,带着松柏的冷香和冰雪的气息,灵气也似乎比外界浓郁了些许。

师妃暄每到一道门前,都以独特的手法开启。动作熟练,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易华伟默默跟随,他的神念早已如同无形的潮水,悄无声息地弥漫开去,穿透层层林木和山石,感知着这片被阵法笼罩的山域。他能察觉到空气中流动的微弱能量,遵循着特定的轨迹,形成一种宁静祥和却又隐含警示的力场。这阵法颇为精妙,能隔绝窥探,迷惑闯入者,但对于他此刻的境界而言,如同透明的蛛网,一触即破。

终于,第七道木门出现在眼前。

这道门与前六道截然不同。门扉通体呈现一种深沉厚重的枣红色,庄严古朴,透着一股历经沧桑的威严感。门板厚重,门钉巨大,门环依旧是青铜莲花,但尺寸更大,纹路也更加繁复精美。这道门,便是慈航静斋真正的门户——七重门的最后一重。

师妃暄站在枣红大门前,神情变得异常凝重。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青布长衫,尽管穿着男装,此刻却挺直了脊背,努力恢复属于慈航静斋传人的仪态。她伸出双手,郑重地握住冰冷的青铜莲花门环,以一种蕴含着独特韵律和内劲的方式,叩击了三下。